公元前 206 年的那场鸿门宴,估计很多人都听过。
史书里写得热热闹闹,樊哙闯帐、项庄舞剑,每个细节都透着紧张。可最后项羽放刘邦走的时候,不少人都觉得他 “妇人之仁”。
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项羽可不是软心肠的人。他打巨鹿之战时多果决,坑杀秦军降卒时多狠辣。怎么到了刘邦这儿,就突然 “心慈手软” 了?
其实这里面藏着个被忽略的细节 —— 项羽不是不想杀,是他发现了刘邦身后藏着的 “鬼影”。
先说说当时的背景。刘邦先入关中,按之前的约定该当 “关中王”。可他偏偏封存了秦朝的府库,还跟百姓约法三章,一点没给自己捞好处。这事儿传出去,诸侯们都觉得刘邦 “会做人”。
项羽带着四十万大军过来,刚到函谷关就被刘邦的人拦住了。这时候范增跳出来说,刘邦这小子在老家时就贪财好色,现在进了咸阳居然变规矩了,肯定是想争天下,得赶紧杀了他。
按说范增说得有道理,项羽也动了杀心。可为什么鸿门宴上,范增举了三次玉玦暗示,项羽都假装没看见?
关键就在于刘邦身边的几个人。
第一个是项伯。他是项羽的叔叔,却偷偷跑到刘邦军营通风报信。刘邦多机灵,立马跟项伯结了亲家,还赌咒发誓说自己绝不敢跟项羽争地盘。项伯回去就帮刘邦说好话,说人家刘邦是帮咱们守住关中,等着将军您来接收,咱们要是杀了他,不是寒了诸侯的心吗?
项羽听了这话,心里肯定犯嘀咕。他虽然是联军首领,可手下的诸侯们各怀心思。要是真杀了刘邦,其他诸侯会不会觉得他 “卸磨杀驴”?到时候联军散了架,他还怎么号令天下?
第二个是樊哙。这壮汉闯帐的时候,拿着盾牌就冲了进来,头发都竖起来了,眼睛瞪得像铜铃。他对着项羽大声说,秦王当年杀人如麻,所以天下人都反他。现在沛公进了咸阳,啥都没动,就等着您来,您怎么还想杀他?
这话听着是质问,其实是说给在场的诸侯听的。樊哙明着是替刘邦辩解,暗着是提醒项羽:您要是今天杀了刘邦,就是跟天下人作对。
项羽是个爱面子的人,樊哙这么一闹,他反而不好意思动手了。他还赏樊哙喝酒吃肉,其实是想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刘邦当时的 “姿态” 放得太低了。
他来赴宴的时候,只带了一百多个随从,一见到项羽就立马下跪道歉。说自己没想到能先入关,还跟将军您产生了误会,这都是小人挑拨离间。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承认了项羽的老大地位,又暗示自己背后有支持者。要是项羽真杀了他,那些支持刘邦的人会不会反过来对付项羽?
项羽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自己的四十万大军里,有不少是诸侯的部队。这些人表面上听他的,实际上都在看风向。要是他杀了刘邦,万一这些人联合起来反他,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刘邦当时已经把关中的控制权交了出来。他把咸阳的钥匙、秦朝的地图都献给了项羽,还主动退出了关中。说白了,就是把 “肥肉” 送到了项羽嘴边。
这时候项羽再杀刘邦,就成了 “杀降”。传出去,天下人都会骂他不仁不义。他好不容易靠巨鹿之战攒下的名声,不就全毁了?
所以鸿门宴上的项羽,看似犹豫不决,其实是在权衡利弊。他不是不想杀刘邦,是不能杀。
刘邦身后的 “鬼影”,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是诸侯们的目光,是天下人的议论,是他自己想要的 “霸王之名”。
要是当时项羽真的听了范增的话,杀了刘邦,结果会怎么样?可能他确实能少一个对手,但也会失去诸侯的信任。到时候其他诸侯联合起来,他未必能应付。
说到底,项羽放刘邦走,不是仁慈,是现实逼得他不得不这么做。他是个优秀的军事家,却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只看到了眼前的敌人,却没看到背后的人心。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刘邦果然成了项羽最大的对手。垓下之围时,项羽兵败自刎,临死前还说 “天亡我,非战之罪”。
其实他不知道,早在鸿门宴那天,他就已经输了。他输的不是兵力,是对人心的判断,是对局势的掌控。
要是你站在项羽的位置上,鸿门宴上你会杀刘邦吗?是会像项羽一样考虑全局,还是会像范增一样果断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