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金与钻石的光芒不再能照亮生活,一个国家的坠落会有多迅猛?
有这样一个国家,它曾手握全球一半的黄金储量,铂金、钻石资源足以让世界侧目;它曾能自主研发战斗机、装甲车,工业实力在全球排进第六;它的人均GDP在1980年就突破3000美元,是同期中国的20倍。
这个曾被称为“非洲明珠”的国家,就是南非。但谁也没料到,仅仅五年时间,它就从发达国家的行列跌落,沦为半数人口日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贫困国家。
上世纪80年代的南非,是非洲大陆独一份的“经济奇迹”。约翰内斯堡的金融区高楼林立,街道上奔驰、宝马等豪车穿梭不息;开普敦的港口里,满载矿产和工业制品的货轮接连出海,为国家赚取巨额外汇。
当时的南非,不仅是资源大国,更是工业强国。它的钢铁产量占非洲总量的80%,电力供应覆盖整个南部非洲,甚至能独立生产“猎豹”战斗机和“号角”主战坦克,这些成就让其他非洲国家望尘莫及。
但这份辉煌的背后,是一道无法忽视的裂痕——种族隔离制度。占全国人口70%的黑人,被排除在财富分配体系之外。他们只能从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如矿山开采、农场耕种,工资却不足白人的十分之一。
白人居住在配有泳池和花园的别墅区,子女就读的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室和体育场;而黑人则被强制迁往郊区的“种族隔离区”,住在简陋的铁皮屋里,没有自来水和稳定电力,连进入白人社区都需要专门的通行证,稍有违规就会遭到逮捕。
这种极端不公的制度,注定难以长久。1994年,曼德拉当选南非首位黑人总统,种族隔离制度正式终结。消息传来,黑人民众涌上街头欢庆,他们举着曼德拉的画像,坚信苦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幸福生活即将到来。
然而,这场看似光明的转折,却成为南非经济衰退的导火索。
政策的剧烈变动,让掌控国家核心资源的白人精英陷入恐慌。他们担心自身利益受损,开始大规模撤离。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超过10万白人工程师、医生、企业主和技术工人带着资金和技术离开南非,前往欧美或澳大利亚。
矿业巨头将资金转移到海外账户,工厂主拆走精密设备运往欧洲,医院里的资深医生关闭诊所,学校的骨干教师接受海外高校的邀请。这些人的离开,就像抽走了南非经济的“筋骨”,让原本运转高效的工业体系瞬间停摆。
更致命的是,黑人内部的团结在利益分配面前逐渐瓦解。此前为反抗种族隔离而凝聚的力量,在权力和资源面前变得松散。不同部落为争夺土地、工厂等资产相互倾轧,有人抢占了白人留下的农场,却因缺乏耕种技术让肥沃土地荒芜;有人接管了工厂,却因不懂管理和运营,导致生产停滞。
约翰内斯堡曾有非洲最大的纺织厂,巅峰时期能养活上万人。白人技术员离开后,留下来的黑人工人大多缺乏专业培训,要么无法操作精密机器,要么频繁旷工等待政府救济。不到三年,这家曾经的明星企业就宣告倒闭,厂房里的机器锈迹斑斑,只剩下空荡荡的车间。
社会秩序也随之崩塌。原本治安良好的街道成为抢劫高发区,晚上民众不敢独自出门;高速公路因无人维护变得坑洼不平,交通事故频发;首都比勒陀利亚的电力系统因缺乏维护经常停电,医院因缺医少药无法正常接诊,学校因教师流失只能停课。
数据记录下这场惨烈的衰退:1990年,南非还是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1995年,国家就出现严重粮食短缺,政府不得不靠国际援助缓解民生危机;到2000年,南非一半以上的人口陷入贫困,日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与曾经的“非洲明珠”形象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