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分为直系和皖系,尽管这种划分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并没有明确的阵营划分。实际上,北洋军的许多部队在直系和皖系之间曾经摇摆不定,甚至有些人曾在不同的时期充当两者之间的桥梁。例如,卢永祥这个人物,他的角色在这段历史中格外复杂。他曾在担任旅长时属于直系,而当他成为师长后,又归属于皖系,最后甚至被任命为上海和浙江的督军。卢永祥的经历深刻地展示了北洋军阀内外复杂的政治变动。
卢永祥的军事生涯始于北洋军第五旅,这支部队原本隶属于北洋军的第三镇,也就是第三师。他担任旅长时,第三师的师长是曹锟,而第六旅则由著名的吴佩孚指挥。曹锟担任师长时,第三师的第五旅无疑是直系阵营的坚定力量。而卢永祥与段祺瑞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种关系在当时也并不罕见。段祺瑞曾是第三师的老长官,并在1904年将武卫右军改编为北洋军时,担任了第三镇的统制官,成为了第三师的首任师长。虽然卢永祥来自山东,但皖系在招募军事骨干时偏爱山东人,因此卢永祥与段祺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袁世凯去世后,卢永祥选择了站在昔日老友的阵营。 然而,民国初年,卢永祥并没有立即选择固定的阵营。直到第五协改编为第十师时,他才稳固了自己的位置。那时,他仍然是曹锟手下的一员猛将,积极参与镇压革命党,成为北洋军河北阵营中的中坚力量。更为复杂的是,卢永祥的立场在辛亥革命到护国战争期间几度变动。辛亥年,他与同盟会的张绍曾、第二混成协的蓝天蔚、第三十九协的伍禄祯以及第四十协的潘渠楹等人联合,向清政府递交了一份电报,公开表明了革命立场。 卢永祥与张绍曾的关系也并非偶然,张绍曾曾在第五混成旅担任正参谋官,是日本军校的留学生。袁世凯退位后,张绍曾迅速升职,在辛亥年成为第二十镇的师长,成为北方新军中的重要人物。在滦州起义的策划中,张绍曾计划将滦州的第二十镇作为第一军,蓝天蔚的第二混成协为第二军,卢永祥指挥的第三镇为第三军,并联合第六镇和山西起义部队,共同推翻满清政权。如果这一计划成功,卢永祥无疑会成为革命的先驱之一。 然而,计划未能如愿。虽然吴禄贞的周密安排堪称经典,但因袁世凯的阻挠以及蓝天蔚被张作霖夺权的影响,这一切最终化为泡影。在这种局势下,卢永祥毫不犹豫地转身投靠曹锟,展开了大规模的反革命行动,迅速恢复了袁世凯的信任。袁世凯不仅将卢永祥的部队从第三师中调出,并重组为第十师,还任命他接管了上海的控制。原本是旅级编制的卢永祥,很快就在淞沪护军使的职务下建立了自己的权力基础。 当袁世凯称帝时,卢永祥积极支持,并因此被封为一等男。袁世凯去世后,冯国璋企图收回上海的控制,并将淞沪护军使杨善德调任浙江担任督军。对此,段祺瑞并不甘心轻易放弃上海这块重要的战略地,与卢永祥的密切关系使得他们一起控制了上海。上海的繁荣可见一斑,仅靠妓女缴纳的花捐就足以养活三个师的兵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卢永祥选择与段祺瑞结盟,成为了淞沪护军使,并在皖系的支持下成功当上了浙江督军,成为皖系势力的代表之一。卢永祥的身份在历史中不断变换,他并非北洋军中唯一经历这种变动的人,像张宗昌、靳云鹏等人也曾在直系、皖系与奉系之间摇摆。卢永祥凭借着极强的政治适应性,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背景下成功生存并崛起,堪称北洋军阀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