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与长期肺病顽强斗争未果后,遗憾地离世,享年56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逝世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鲁迅去世后,短短的时间里,便掀起了一系列的追悼活动。上海的多家报纸迅速发布了鲁迅的讣告,《大沪晚报》、《大晚报》、《大美晚报》和《华美晚报》等报纸都刊登了鲁迅去世的消息,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上海,甚至整个中国。这场追悼活动不仅涉及文学、文化,还跨越了政治,成为当时广受瞩目的大事件。
鲁迅的治丧委员会成员名单一直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流传下来的版本主要有四种,其中13人版本和9人版本最为人知。13人版本的名单包括了蔡元培、宋庆龄、内山完造、沈钧儒、萧三、曹靖华、史沫特莱、茅盾、胡愈之、胡风、许寿裳、周建人、周作人等。而9人版本则删减了周建人、周作人、许寿裳、曹靖华、胡愈之、胡风等人,取而代之的是毛泽东和马相伯的名字。至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调整,尚无确切解释,但这一差异背后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力量与文化立场的较量。 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鲁迅的高度尊敬。相比之下,国民政府在南京对鲁迅悼念活动的压制显得非常不妥,他们甚至禁止在上海以外的地方举行悼念活动,显得既愚蠢又缺乏自信。国民政府的这种做法可能源于对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恐惧,毕竟一二九运动刚刚结束。鲁迅的葬礼不仅仅是文学巨匠的告别,更富有深刻的政治意味。为了给这场葬礼增添政治支持,宋庆龄女士主动站出来,以她特殊的身份为鲁迅的葬礼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被选为国家副主席,这一职位显示了她对鲁迅的深厚情感。 治丧委员会的其他成员既有鲁迅的亲人——如周建人和周作人,也有鲁迅的恩师——蔡元培。蔡元培是鲁迅的同乡,他曾邀请鲁迅来到北京大学教授欧洲文学史和罗马文学史,并成为鲁迅在学术道路上的重要支持者。除了这些人,鲁迅的亲密朋友们也纷纷参与其中,包括宋庆龄、内山完造、沈钧儒、许寿裳、史沫特莱和萧三等。内山完造是日本商人,经营内山书店,他曾帮助鲁迅出版被政府封禁的书籍,并提供过鲁迅避难的地方。许寿裳是鲁迅的同乡,两人在日本留学时结识,许寿裳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留学生,鲁迅在日后也效仿了他。沈钧儒,曾是前清秀才,也是鲁迅的朋友,他亲自为鲁迅提笔书写民族魂旗帜,并且在宋庆龄的委托下,帮助鲁迅购买墓地。史沫特莱是美国记者,也是鲁迅的挚友,曾为鲁迅50岁生日策划庆祝活动。萧三则是湖南人,他将鲁迅的作品推向苏联,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鲁迅因时局原因拒绝了参加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的邀请。 鲁迅的葬礼当天,气氛既庄重又隆重。16位文人,包括巴金先生在内,担任了抬棺工作,而蔡元培和宋庆龄亲自扶棺送别。前来送别的市民和各界人士队伍绵延数十里,场面空前浩大。无论是文学界还是普通百姓,都深切怀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与思想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胡子婴在送别鲁迅时写的挽联中则写道:国家事岂有此理,正需要先生不断咒骂;悲痛中别无他说,只好劝大众继续斗争。这句话深刻表达了鲁迅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鲁迅的批判精神与革命思维,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中。随着时光流逝,今天的中国已经焕然一新,人民安居乐业,河清海晏的生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回望鲁迅曾经追求的理想,我们不禁感慨:如果鲁迅先生能够亲眼看到今天的中国,看到这片他为之呐喊过的土地,他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鲁迅曾期望的强大和美好,已经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逐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