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17日下午,周恩来与蒋介石进行了关于红军改编的最后一次谈判。那时,七七事变已过去十天,全国各地的舆论都在呼吁实现抗战的统一。为了顾全大局,作为共产党,尽管心中有所不满,还是做出了妥协,同意将红军改编为三个师。然而,蒋介石却坚持要求共产党交出对八路军的指挥权,主张由国民党派遣指挥官,而共产党方面的人只能担任副职。这一要求显然令共产党难以接受。周恩来于是问蒋介石:您认为我军中没有优秀的指挥员吗?蒋介石沉默片刻后回答道:贵军的刘伯承、陈赓、林彪、左权等人,的确是非常出色的将才,但为了抗战大局,统一指挥更加便于协调。关于红军改编的具体情况,已有许多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提到的四位将领——刘伯承、陈赓、林彪和左权,正是他口中的难得的将才,而这四位也被称为红军的四大名将。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如此推崇这四位将领?为什么朱德、彭德怀、贺龙、徐向前等人未能进入蒋介石的法眼呢?首先,刘伯承的名字在中国军事史上可谓家喻户晓。年纪轻轻,刘伯承就已崭露头角,参与了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他因在眼部手术中展现出的坚强毅力,被誉为军神,这一事迹也让他名声大振,蒋介石早就听闻过他的英勇与才干。1927年4月,刘伯承便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成为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军中的第一个军长。南昌起义后,刘伯承赴苏联伏龙芝军校深造,回国后担任红军大学校长及总参谋长。无论是军事理论还是实战指挥经验,刘伯承都表现出色,因此蒋介石也称他为:论战术之奇,刘伯承堪称中国军界一绝。可见,蒋介石对刘伯承的欣赏之深,他毫不犹豫地将刘伯承列为四大名将中的首位。 接下来是陈赓。蒋介石与陈赓的关系十分密切,陈赓在黄埔军校时便是黄埔三杰之一,深得蒋介石的宠爱。在蒋介石东征期间,陈赓曾背着蒋介石拼命奔跑,险些救了蒋的命。因而,蒋介石一直对陈赓抱有深厚的感情,并准备在未来提拔他。然而,陈赓后来看透蒋介石的反动本质,毅然弃官投身共产党,开始走上与蒋介石对立的道路。尽管如此,蒋介石仍然对陈赓极为看重,甚至在陈赓几次被捕时,也并未下令枪决,可见他对陈赓依然保持某种宽容。因此,陈赓也被蒋介石列为心目中的四大将之一。 然后是林彪。林彪虽然在黄埔军校时显得较为低调,军事才能并未立即显现,但蒋介石早已注意到他身上的潜力,并曾多次考虑提拔他。可惜林彪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这让蒋介石略感失望。直到林彪从苏联学成归国时,蒋介石还特意派胡宗南和戴笠去拉拢他,许诺给予高官厚禄。历史记载显示,林彪与戴笠的谈话非常愉快,但由于某些原因,戴笠没有及时向蒋介石报告谈话内容,导致蒋介石一直未能得知林彪的真实态度。直到多年后,蒋介石才得知戴笠的记录,并愤怒地责备他误我大事。尽管如此,蒋介石仍然对林彪抱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位极为难得的军事人才。 最后是左权。左权与陈赓同为湖南人,两人一起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后来,左权赴苏联伏龙芝军校深造,回国后曾担任红军第15军军长兼政委,后来还代替林彪指挥过红一军团。蒋介石也十分欣赏左权,曾称他为一个左权抵得上三个胡宗南,这充分体现了左权在蒋心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蒋介石将左权列入了四大名将,认为他与任何名将都不相上下。 从蒋介石推崇的这四位将领来看,有三位是他在黄埔军校的学生,这也表明蒋介石对黄埔学子的重视。虽然如此,红军中仍有一位黄埔名将未能得到蒋介石的青睐,那就是徐向前。徐向前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蒋介石曾对他非常欣赏,特意召他进办公室准备重点培养。然而,由于徐向前腼腆的性格、山西口音以及年轻时的外貌并不突出,这让一直注重外貌的蒋介石逐渐失去了对他的兴趣。之后,徐向前虽然成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指挥了十万大军,但蒋介石始终未对他有任何重视。尽管蒋介石未曾看重徐向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所推崇的四位将领确实是极具军事才能的杰出指挥官,这一点无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