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曾经有一份关于帝王将相的名气榜单,诸葛亮一定会是其中最受人瞩目的几位之一。尽管从战绩来看,诸葛亮并未取得太多显赫的胜利,甚至在许多战役中遭遇失败,但他的精神和智慧感动了无数人,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英雄。鲁迅曾说,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但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全才,既擅长治国理政,又精通军事和科技,堪称完美。然而,他在决策上也曾犯下严重错误,启用了四个错误的人物,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我们不妨一一来看。
第一个错误的人选是马谡。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尽管刘备生前曾经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依然对马谡给予了很大的信任。第一次北伐时,马谡被破格提拔为先锋,统领大军前行。事实上,第一次北伐也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当时陇右的五个郡中有三个郡投降了蜀汉,这使得曹魏朝野都感到恐慌。然而,在关键时刻,马谡却刚愎自用,忽视了诸葛亮的部署,将兵马驻扎在孤山上,导致街亭失守。虽然蜀军在此战中因兵力不足而败北,但作为指挥官,马谡的错误是无法逃避的。结果,马谡被斩首。后来,诸葛亮也深感自责,承认自己在选人和授命上的失误: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第二个错误的人选是杨仪。杨仪最初在关羽手下工作,之后从荆州调到成都,被擢升为尚书。从225年起,诸葛亮任命他为参军,负责相府的事务。杨仪逐渐掌握了较大的权力。尽管诸葛亮对杨仪寄予厚望,但杨仪的性格却并不温和,早年他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被调任弘农太守。杨仪和魏延的关系一直很紧张,诸葛亮也对此颇为担心,常常表示对两人之间的矛盾感到为难:亮深惜杨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开始视自己为丞相的接班人,他以造反的名义追杀与自己不合的魏延,回到朝中后,又与蒋琬等人发生了冲突,最终被刘禅废除,流放至汉嘉郡。杨仪的行为,给蜀汉原本就脆弱的政权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第三个错误的人选是董厥。董厥早期担任诸葛亮的幕僚,凭借精明能干的表现,迅速升任相府主簿,诸葛亮曾称他为良士。到261年,董厥被升为辅国大将军,每当姜维带兵北伐时,他就会在朝中负责重大事务。然而,董厥没有很好地履行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嘱托,反而放任刘禅宠信黄皓等人,导致朝政荒废。宦官黄皓把持朝政,使得国家逐渐走向衰退。这一切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第四个错误的人选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瞻勇敢英武,在魏国进攻时英勇牺牲,堪称名门之后。然而,史学家陈寿对诸葛瞻的评价却是:美声溢誉,有过其实。263年,魏国大将邓艾进攻阴平,而蜀汉在成都前的唯一防线就是诸葛瞻驻守在涪县的部队。面对邓艾的进攻,诸葛瞻没有采纳劝阻意见,依然选择占据险要地势,这使得他错失了防守的最佳时机,导致邓艾顺利突破防线,最终攻入锦竹。蜀军已经早不堪一击,诸葛瑾在战死后,刘禅选择投降。就此,蜀汉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在诸葛瞻麾下任职,他的评价可能基于自己亲身的经历。正是他亲眼目睹了诸葛瞻的表现,因此认为他必须为蜀汉的灭亡承担一定的责任。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的这四个决定确实存在重大失误,给人带来许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