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清朝在列强侵略下已经摇摇欲坠,但一些传统制度依然存在,比如科举制度。然而,尽管清朝已经濒临崩溃,慈禧依然没有意识到选拔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反而更注重个人喜好,随意挑选官员,而忽视了能力。谭延闿就是在慈禧科举制下的受害者。
谭延闿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曾得到光绪帝老师的赞扬。然而,在参加科举时,慈禧对他的名字产生了偏见,认为这个名字不吉利,于是将他的名字从状元候选人中划去,尽管他成绩优异,原本有机会中状元,但最终却只能名列二等三十五名。这一事件极大地打击了谭延闿,也让他对清朝产生了深深的失望,最终他参与了推翻清朝的革命。 谭延闿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两广总督,但由于母亲是父亲的妾侍,谭延闿从小就受到冷落,地位低微。他的父亲持守传统观念,认为这只是家中的常规,没有意识到谭延闿和母亲所受的不公。因此,谭延闿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依靠母亲的教导,也意识到家庭中的不公平待遇,这让他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期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岁时,谭延闿就开始读书,在私塾里他认真学习,按照父亲的要求完成三天一篇文章的任务。他的努力得到了周围人的称赞,父亲也因此更加重视他的培养,希望他能通过科举光耀家族。 1904年,清朝岌岌可危,但科举考试依然如期举行,这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谭延闿有幸参加了这次考试,并且发挥得非常出色,试卷几乎完美无瑕,他本以为状元非自己莫属。然而,最终当慈禧看到他试卷上的名字时,她立即改变态度,觉得谭延闿的名字不吉利,便将他的名字划去。最终,他尽管得到了进士的名额,却只排在了第二等的三十五名。 那么,慈禧为何对谭延闿的名字产生偏见呢?这其实与谭延闿的名字背后有着一段历史渊源。谭延闿的父亲在取名字时有着深刻的寓意,而名字中的延闿两字,象征着延续和光明。然而,慈禧看到这个名字时联想到了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觉得谭延闿与谭嗣同同名,而且都是湖南人,于是认为这个名字不吉利。实际上,谭延闿的名字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因为慈禧的个人偏见,导致了这一不公平的结果。 虽然失去了状元之位,谭延闿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他更加坚定了对清朝腐朽制度的厌恶。随着时间推移,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谭延闿主动站到了推翻清朝的阵营。作为立宪派的一员,他加入了反清的行列,并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清朝的垮台,中华民国成立,谭延闿成为了新国家的一员。 但尽管中华民国成立,政权的稳固仍然面临挑战,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孙中山被迫下台。谭延闿虽然担任了湖南都督,但他在1912年加入了国民党,并参与了反袁运动。在随后的护国运动中,他和其他革命力量产生了摩擦,最终不得不前往上海避难。 1922年,谭延闿投奔了孙中山。虽然孙中山在当时处于低谷,谭延闿的到来让他感激不已,并且信任谭延闿。孙中山甚至计划将自己的妹妹宋美龄嫁给谭延闿,但由于谭延闿从小坚持一夫一妻制,最终没有接受这一提议,反而将宋美龄介绍给了蒋介石。随着孙中山的去世,谭延闿在1928年担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主席。然而,由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他将主席职务转交给了蒋介石。蒋介石深知谭延闿的支持对他的重要性,因此任命他为行政院院长。 然而,谭延闿在这一职位上并未待久,1930年因病去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谭延闿见证了清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其动荡的历史时期,成为了几个政权更替的亲历者。 虽然谭延闿出身于显赫家庭,但从小母亲的遭遇让他意识到封建社会的不公,这也促使他开始反思并最终厌弃封建制度。慈禧对他名字的刁难,更是直接激发了他反对清朝腐朽体制的决心。在个人生活中,谭延闿始终坚持一夫一妻制,拒绝妾室。他的政治选择虽然有时显得并不明智,但他一生坚持改革,走上了反封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