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7月1日,北伐军的十万将士怀着满腔热血,从广州革命根据地整装待发,誓师出征。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国民革命歌》也迅速传遍全国。这首歌的旋律来源于法国民歌《两只老虎》,简洁明快,易学易唱。歌词中反复唱道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深刻表达了北伐军誓死捍卫国家、推翻军阀统治的决心,也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北伐军虽然士气高昂,但在力量对比上,他们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仍显薄弱,因此实际作战中,首要目标是清除国内军阀势力。北伐的主要任务是打击三大军阀:奉系的张作霖、直系的吴佩孚,以及刚崛起不久的孙传芳。孙传芳在一年前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崭露头角,是新兴势力,而张作霖和吴佩孚则是长期活跃在中国政坛的老牌军阀,曾掌控北京政府,手握重权。张作霖麾下三十万大军控制黄河以北地区,吴佩孚和孙传芳分别占据长江中下游及南方重要地区,这些强大势力使北伐行动充满艰险。 然而,凭借北伐军新生力量的革命热情和充沛士气,他们从两广展开战斗,先后征战两湖,再挺进京沪,直扑北方,占领平津,最终将战争推进至山海关前沿。1928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的代表少帅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向全国通电表示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指挥,标志着形式上的全国统一,北伐战争正式结束。 尽管北伐军战功赫赫,击败了吴佩孚等三大军阀,但官兵们很快意识到,新的军阀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曾任北伐总司令、现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在占领上海后便开始与英美列强打交道,同时与曾经的盟友共产党产生摩擦,并收编近三十万直系军阀的溃兵,还吞并了孙传芳的势力,迅速崛起为更具实力的新军阀。 与此同时,由李宗仁领导的广西军阀也展现出强大的军力。他们凭借麾下精锐部队迅速占领原本属于吴佩孚控制的湖南、湖北,并将势力扩展到平津及冀东地区,最终组建起约二十万人的精锐部队。而粤系军阀李济深以广东为根据地,不断扩充兵力,控制广东全境,并横渡海峡占领海南岛,迅速成为实力雄厚的粤系军阀。在长江以北,局势同样复杂,尽管奉系军阀撤退并易帜,但地方势力迅速填补权力真空。西北边防督办冯玉祥与山西督军阎锡山借北伐机会掌握了河南、山东、河北以及平津两市的控制权。阎锡山的部队扩充到二十余万人,并装备九个炮兵团,成为当时最强火力军队;冯玉祥的军队发展至五十多万,大部分为西北精锐,作战能力强悍,享有西北铁军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