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质性研究者的口述史:故事的精心编排
基本信息
Valerie J. Janesick, Oral History for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er: Choreographing the Stor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0.
阅读体会
《献给质性研究者的口述史:故事的精心编排》以口述史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的核心,强调其在记录普通民众生活经验和社会公正方面的独特价值。作者创造性地运用舞蹈编排的隐喻,强调研究者在口述史研究中如同编舞者,需精心设计和组织叙事,以展现深层含义和丰富内涵。该书的核心论点是,口述史的力量源于其对个体故事的重视和对意义的共同构建,它不仅能捕捉个人独特的生命历程,还能记录社会边缘群体的声音,从而推动社会公正的实现。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口述史的发展演变,从早期对社会精英的访谈,逐步扩展到关注所有人的生活故事,并强调了数字技术对口述史研究的深远影响,使得图像、视频和网络平台等多元媒介成为口述史研究的有力工具。作者将口述史定义为对个人或群体亲身经历的叙述和回忆的收集,并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口述史研究,例如,个人口述史、集体口述史和主题口述史。此外,该书还深入探讨了口述史与民族志、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交叉关系,认为口述史位于这些学科的交汇处。书中明确指出,口述史作为一种后现代社会公正项目,能够包容那些被社会边缘化和被遗忘的声音,进而引发对社会议题的深刻反思。
该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口述史的理论基础,还详细介绍了口述史研究的具体方法、伦理考量和实践技巧。书中强调,口述史的访谈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互动行为,旨在通过提问和回应,实现信息交流和共同意义的构建。作者建议在访谈前仔细检查录音设备,并记录访谈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姓名,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此外,该书深入探讨了口述史访谈中的伦理议题,如保密性和匿名性,强调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不伤害”原则。书中分析了机构审查委员会(IRB)对口述史研究的审查问题,指出联邦法规通常不要求对口述史进行IRB审查,因为口述史研究的目的通常不是得出可推广的结论,但强调研究者需遵守所在机构的相关政策。该书还重点强调了数据分析和阐释的重要性,建议研究者在访谈结束后尽快进行转录,并运用理论框架进行数据分析。书中还强调了文献资料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作用,认为其可以为研究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和参考。除了访谈,作者还探讨了日记写作在口述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其能够记录研究者的反思和感悟。此外,作者还提倡在口述史研究中运用诗歌等艺术形式,以更加生动地呈现受访者的故事,并探讨了数字媒体在口述史中的应用,例如,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史、911事件的口述史等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更有效地讲述故事。最后,该书还强调了口述史研究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提供了相关资源,例如知情同意书和发布协议。总而言之,该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实践指南,更是一部深入探讨口述史在社会公正、人文关怀和知识构建方面学术价值的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质性研究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第五期(2025年7月25-2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12月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六期(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交流与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探索质性研究在多元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与方法互鉴,研修班旨在推动不同领域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无论您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实务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多元学科视角下质性研究的丰富内涵,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2025年7月11-1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6年1月上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二期(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