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父亲是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由于朱兴隆早逝,朱文正的母亲王氏带着他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对这个侄子十分宠爱,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样对待。朱文正也没有辜负叔父的厚爱,勇敢善战,在随军渡江时成功攻下集庆路,表现出色。由于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他被晋升为枢密院同佥。枢密院是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机构,枢密院的最高领导是枢密使,而同佥是枢密使的副手。年纪轻轻的朱文正能担任这样的职务,足见朱元璋对他的器重。 有一次,朱元璋问朱文正:你想当个什么官?朱文正回答说:叔父如今已经建立了大业,何愁没有富贵呢?如果叔父首先给亲戚们封官赏赐,岂不是会引起外界的不满?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觉得这个侄子眼光长远,见识独到,格局很高,能够有这样的觉悟,日后必定成就非凡。因此,朱元璋对朱文正的喜爱愈加深厚。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下令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负责节制中外的军事事务。这一任命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朱文正的信任与重视,希望他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日后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枢密院作为古代中国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机构,历史悠久。在朱元璋称吴王时,仍然沿用了元朝时期的枢密院体制,后来他废除了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来统领军队。 在平定江西的战役中,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战事极为严峻。危急时刻,朱文正带领部队多次打击陈友谅的军队,成功地抵挡住了敌人的攻击,并坚守了整整八十五天。等到朱元璋亲自带兵前来支援时,陈友谅见援军到来,立刻撤退进入鄱阳湖,并与朱元璋的军队对峙。 在这场战斗中,朱文正做出了迅速的反应,成功断绝了陈友谅军队的粮道,导致敌军大败。朱文正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关键人物。战后,朱元璋心情愉快,召开庆功会并对常遇春、廖永忠等将领进行封赏,发放大量金银锦帛。然而,朱元璋并未对朱文正进行封赏,这让朱文正感到不满。或许朱元璋是想起朱文正曾说过的先封赏其他将领,不宜先封赏亲戚,但朱元璋的做法让朱文正心生怨气,情绪低落,甚至放任部下掠夺民女,违抗军令。此事被按察使李饮冰发现,并上奏给朱元璋,称朱文正行为不端、意图不轨。朱元璋得知后非常生气,立刻派人责骂朱文正。朱文正见朱元璋发怒,心生惧怕,甚至有了投靠张士诚的念头。李饮冰再度上奏,指责朱文正心存异心。朱元璋愤怒至极,立刻乘船赶到城下,召朱文正前来见面。朱文正不敢不来,匆匆赶到,朱元璋一见面便问他:你到底打算做什么? 最终,朱元璋决定将朱文正押回京城,准备杀掉他。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那些背叛自己的人。然而,马皇后得知后非常不忍心,毕竟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她劝解朱元璋,表示朱文正性格刚强,并没有坏心思。朱元璋考虑到亲情和朱文正曾经的战功,决定宽容他一回,下令将朱文正免官,并将他软禁在桐城。然而,不久后,朱文正因郁郁而终。 朱文正去世后,朱元璋并没有忘记他的一番功劳。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并派他到桂林去任藩王。因此,朱守谦成为朱元璋少数几位侄孙辈的藩王之一。朱元璋对朱文正儿子的厚待,也许是对这位有着赫赫战功的侄子朱文正最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