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207年冬季,一位中年男子顶着寒风雪,跋涉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第三次来到了一个偏僻的村庄。这次他不是为了探亲,也不是为了躲避灾祸,而是为了请求一位年仅二十七岁的青年隐士出山,辅佐自己。
这便是后人广为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而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刘备究竟是在哪个地方请的诸葛亮?那座“茅庐”又是在哪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的曹操如破竹之势,控制了天子的命令,四方扩展;江东的孙家父子盘踞一方,兵力强大;而在荆州,刘表虽然占有一片领土,但他却软弱无能。此时的刘备,寄居在新野,军队人数不多,随时可能遭遇吞并的危险。
然而,就在这种四面楚歌的背景下,刘备的目光却突然集中在了一位隐士身上。刘备听说,在荆州有个叫诸葛亮的青年,虽然年纪轻轻,但才智非凡,通晓兵法,熟读《六韬》《三略》,更擅长治国理政。当时刘备的谋士徐庶离开后,他心里只剩下四个字:非他不可。
于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开始了。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三次亲自去找诸葛亮,前两次都没有见到,直到第三次才终于见到他。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07年的冬天。那时刘备已经四十多岁了,正是凭借诸葛亮给出的“隆中对”,才在战略上真正站稳了脚跟。
但问题来了:诸葛亮的“茅庐”究竟在哪儿?
虽然这个问题看似不重要,但它却牵扯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后人为了争夺这块“文化归属权”可谓争论不休。
最早的线索,出现在《三国志》后面的注释中。有本叫《汉晋春秋》的书提到,诸葛亮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便是襄阳隆中的最初说法。但我们不能草率下结论,因为诸葛亮曾自称:“少孤,随叔父居于南阳。”所以,南阳也有它的理据。
于是,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襄阳有地理上的优势,而南阳则有深厚的祖籍底蕴,两个地方都无法简单忽视。可惜,正史并未明确指出“茅庐”具体在哪儿,导致后人争论不休。
从政治角度来看,当时的刘备确实驻扎在新野,而新野更接近襄阳。如果诸葛亮真住在南阳,刘备每次来回奔波百里路程,在兵荒马乱的时节似乎不太现实。从战略上看,隆中更接近、更合理。
然而,问题是,尽管地理位置合理,但我们却没有直接证据来证明诸葛亮的“茅庐”确实在襄阳。没有碑文、地图、奏章等明确的历史证据来指向襄阳,这成了襄阳一方的致命弱点。
而南阳的人则不服。他们坚持认为,诸葛亮的祖籍在南阳,他的少年时期也在这里度过,甚至他的哥哥也在此。更重要的是,自东晋以来,历代文人都曾来到南阳的卧龙岗凭吊,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走进南阳,有一个地方几乎成了“诸葛亮文化”的核心,那便是卧龙岗。
卧龙岗的地势平缓,石板小路通向武侯祠,沿途松柏参天,带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祠堂中间悬挂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八个字,历朝历代都曾重修,香火不断。
继续往里走,是三顾堂。两侧的台阶上刻着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情景,关羽和张飞分别站在两边,画中的诸葛亮仍然是闭门谢客,神态沉稳如山。整个建筑群犹如一座立体的历史书,完整再现了那个政治转折的时刻。
卧龙岗这个名字,源自于诸葛亮的“卧龙”之号。据说,这个名字早在他未出山时就开始使用。他的哥哥诸葛瑾曾劝他出仕,诸葛亮却不为所动,被人称为“伏龙先生”。直到刘备三顾茅庐后,他才改称为“卧龙”,而这一改,就是一生。
南阳有足够的底气,不仅仅是因为卧龙岗,更因为文化的深厚积淀。唐代的李白曾写道:“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他在南阳游历时写下了这首诗。白居易、刘禹锡、韩愈等几乎所有唐朝文化巨匠,都曾到过南阳寻访诸葛亮的足迹。这些诗人不仅仅是空想,他们是在实地考证,找到了诸葛亮精神的寄托。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阳逐渐建立起了“卧龙文化”,宋代时重新修缮了武侯祠,元代设立了“孔明庙”,明清两代又扩建了卧龙书院。这不是一时的热潮,而是南阳这座城市长达千年的文化积淀。
在南阳,诸葛亮不仅是被祭拜的对象,他的精神也成了教育的教材。孩子们进入书院的第一课就是学习《出师表》,大人们走过武侯祠时,也会低头默念:“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样的地方,怎能说与诸葛亮无关呢?
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文化传承能否代替历史考证?南阳无疑是诸葛亮的祖籍,少年时期也确实生活在这里,但在“三顾”的那个时刻,他是否还在南阳?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如果南阳依靠的是文化的积淀和文人的作品,那么襄阳则凭借着政治和地理的双重优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从刘备的处境看,公元207年,曹操已基本扫平北方,随时准备南下。刘备身处新野,兵力稀少,处境极为险恶。但刘备并不是一个缺乏谋略的人,他知道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兵力,而是一个“能谋全局”的军师。
而这个军师,是由谁推荐的呢?是徐庶。在临走之前,徐庶提到了诸葛亮的名字,称他为“卧龙”。刘备一听,立刻心动,因为徐庶本身就是智者,而他推荐的人必定更加卓越。
刘备立刻行动,第一次前往拜访诸葛亮——扑空。
第二次——仍然扑空。
直到第三次,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尽管史书没有详细描述这次会面,但从诸葛亮后来提出的“隆中对”来看,毫无疑问,这次会面应该是一场深具震撼力的战略演讲。
问题来了:“隆中对”那份改变三国格局的战略计划,究竟是在何地提出的?
答案就是:隆中。隆中,正是襄阳西边二十里的一个山水环抱的小村庄,后人称这里为“古隆中”,并且成为了后来修建武侯祠的地点之一。
为何越来越多人认为“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原因很简单:
第一,地理上更接近。刘备当时驻扎在新野,而隆中离新野仅有四十里,南阳则在八十里之外。如果三次拜访都要走往南阳,兵荒马乱的时节似乎不太现实。
第二,政治归属更合逻辑。襄阳当时属于刘表管辖,诸葛亮也确实是在荆州避乱。隆中处于刘表的势力范围内,完全没有越界居住的问题。
第三,证据充足。自清朝以来,隆中遗址就得到了较早的开发,许多碑文、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