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让很多人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甚至许多人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比对其他朝代更为熟悉。尤其是关羽、刘备等人物的故事,几乎人人都能讲出来。刘备作为三国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不仅自己备受关注,他身边的关羽和张飞也同样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关羽,他在千百年来被誉为义绝,很多人都为他的结局感到惋惜,认为他的死亡是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因此,关于关羽死亡的原因,历史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不过,最近的麦城遗址考古发现,可能揭示了关羽死亡的真相,并与蜀汉的一项恶习密切相关。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遭受重创,但仍然占领了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而刘备则获得了南郡和荆州南部的四个郡。他在与孙权的合作中,借用了荆州,但后来一直没有归还,只是还了南郡。孙权多次要求归还荆州,但刘备始终没有回应,甚至派关羽驻守在荆州,这让孙权不满。关羽的能力毋庸置疑,甚至连曹操都十分佩服他。因此,孙权与关羽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此前,关羽与孙权在儿女婚嫁问题上发生过争执,这使得双方关系恶化,最终孙权对蜀汉失去了信任。 这些复杂的事件让孙刘联盟开始解体,孙权与曹魏联合在一起,蜀汉变得孤立无援。尽管如此,关羽依旧带领军队北伐,准备与曹军作战。曹军的实力最强大,关羽在北伐时不仅没有得到援兵,反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终在吕蒙等人的埋伏中,失去了荆州。 失去荆州后,关羽只得退守麦城。当时他身边只有大约三百人,局势非常困难。刘备也意识到让关羽守卫麦城的决定并不明智,于是决定前去增援。然而,由于刘备在西川,增援的力量无法及时到达。关羽被迫进行突围,但这次突围成了他最终的陷阱,他被潘璋等人捕获,最终死于麦城。 虽然《三国演义》中对麦城的描写不多,但它因为关羽的失败而成了一个历史符号。许多人认为,如果麦城再大一些,关羽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或许能够守住这里,甚至能够成功突围,避免蜀汉的失败。但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麦城的实际情况与人们通过《三国演义》获得的认知有很大差异。考古学家发掘出麦城遗址后发现,麦城并不是一个狭小的城池,而是一个符合军事标准的要塞,防御能力也相当强。如果关羽能继续坚守,历史的结局或许真会发生改变。 然而,仔细分析关羽的情况,便会发现他无法长时间守住麦城。在他身边只有少数士兵的情况下,即便麦城再坚固,也难以有效利用。关羽的骄傲和自负似乎并不是他败亡的主要原因,麦城的防御也不是导致他失败的根本因素,真正的原因在于蜀汉的一项恶习。 这种恶习实际上是为了战事的顺利进行,许多朝代都有类似的做法。蜀汉的恶习是将将领的家属集中在一处,以便士兵保护。这样既可以确保家属的安全,又能让前方的将领无后顾之忧。然而,关羽在北伐时,将家眷留在了荆州。此时驻守荆州的是糜芳。关羽与糜芳本来关系就不好,但由于刘备的安排,糜芳接管了荆州。糜芳并没有抵抗东吴的攻击,最终他打开城门投降,关羽的家眷也落入了东吴手中。关羽因此变得孤立无援,失去了后盾。 失去荆州后,关羽面临着东吴和曹魏两方强敌,而且他的性格偏刚毅、骄矜,导致兵力损失惨重。最后,他被迫退守到麦城。尽管麦城是一个军事重地,但由于关羽身边的兵力过于薄弱,根本无法有效守住这个城池。当时,关羽用树枝在城墙上做假装兵力的掩护,但东吴的大都督吕蒙并不是傻子,他看穿了这一伎俩。关羽虽然守住了麦城,但在吕蒙的进攻下,他最终未能成功突围,陷入了致命的陷阱。这也让我们意识到,蜀汉的一些政策具有两面性。集中家属的做法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战斗的顺利进行,但也可能因为无法保住后方而导致灾难。关羽的家属未能守住,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而关羽自负的性格以及精神上的打击,也使得他最终走向了失败。 从关羽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做事要低调谨慎,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