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之前的历史文献中,鲜有提及“棉”字,这一点表明,尽管棉花可能很早就传入中国,但古代的劳动人民并没有广泛使用棉花,且对其性质和用途的理解并不深刻。除此之外,古代的诗人们在描写寒冷的冬季时,也从未提到过棉花或棉被等物品,这也反映出古人与现代人应对冬季寒冷的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那么,在没有棉被的古代,普通人是如何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夜的呢?白天外出时,百姓会穿上多层衣物,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以此来抵御严寒。然而,到了晚上,穿这么多衣服睡觉显然不现实。了解古人如何应对寒冷,我们不禁对他们的智慧和适应能力感到由衷的佩服。接下来,我们从贫富两个不同的阶层来分析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 首先,贫困阶层的御寒方法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就地取材。贫穷的百姓会尽可能地利用周围自然环境中可以找到的所有资源来抵御严寒。没有棉被的情况下,他们常常会在野外搜寻芦花,拿这些芦花来填充被子。虽然这种“芦花被”比不上棉被那么舒适,但它的保暖效果却同样出色,几乎不逊色于棉被。 在床铺方面,古代很多地方的百姓会用干草席作为床垫。尽管干草席睡起来不太舒服,但它的保暖功能却十分强大。无论是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监狱犯人,还是贫寒百姓,干草席几乎是许多家庭的“标配”。可以说,在那个艰苦的时代,能够想到利用这些简单的资源来抵御寒冷,已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然而,冬天的出行对古人来说是另一个难题。现代人习惯穿上棉衣御寒,夏天穿短袖,而古人并没有这样便捷的衣物。为了应对寒冷,古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衣物,通常是用粗布制成,外观看起来破旧不堪,但却能有效地抵御寒冷,至少能保障生命安全。如果穷人没有这样的衣物,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体力和耐寒能力与寒冷作斗争。 更为严峻的是,古代社会并没有现代社会那样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贫困人群面临衣食匮乏的困境,寒冷的冬季常常带来生死之忧。无家可归的乞丐往往因无法抵御严寒而丧命。即使进入近代社会,类似的困境依旧存在。封建社会的腐败,导致冬季往往成为贫苦百姓的灾难季节。贫民百姓只能用尽各种方法求生,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与他人聚集取暖,共同度过寒冷的冬季。 那么,在杜甫诗中提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里,富人又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呢?富人家的冬季生活虽然没有现代那么丰富多彩,但他们应对严寒的方式却远比贫困百姓轻松。穷人家为了抵御严寒必须拼尽全力制作厚重的被褥,而富人则无需为此担忧。宋朝之后,棉衣成为了主要的保暖衣物,而在宋朝之前,富人则多选用动物皮毛。这些皮毛的保暖效果甚至比棉衣更为出色。 东坡先生曾在诗中写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装束下,富人外出时不必担心寒冷,回到家中更是温暖如春。除了衣物差异,富贵人家的居住条件和食物储备也是贫民无法比拟的。早在商朝末期,箕子朝鲜就已经开始使用炕取暖,这一取暖方式很快被中原北部各地效仿。虽然炕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烧炕所需的木柴和煤炭费用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富人家可以轻松承担这些费用,而贫穷百姓却常常因负担不起而难以取暖。 在食物方面,古装剧中常常呈现出这样的情景:窗外大雪纷飞,屋内的人们正在品尝着温热的美酒。在这种情境下,虽然外面寒风刺骨,但屋内的温暖和美酒足以让人暂时忘记严寒。而富人家中总是有充足的美酒和食物,而穷人即便想喝一口酒,也只能省吃俭用,慢慢积攒。鲁镇的孔乙己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每次他在酒店买酒时,总要喝得很久,旁人未必能理解他内心的辛酸。 从这些细节来看,古人应对冬天的方式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样,但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贫富之间应对寒冷的方式差距却非常明显。杜甫在诗中所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疑是对贫困百姓困境的深切同情。如果杜甫能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社会,他或许会对现代人应对寒冷的方式有着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