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7月,大泽乡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同一声平地惊雷,迅速轰动了整个大秦帝国。这句话如同火星落入干柴,点燃了大秦帝国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起义。尽管这场起义在六个月后被彻底镇压,但陈胜和吴广所领导的起义军,依旧以惊人的速度,搅动了函谷关以东的整个地区,甚至让大秦的统治面临巨大挑战。 这场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影响深远。史书记载:尽管陈胜已死,他所领导的起义依然间接导致了秦帝国的灭亡。可以说,陈胜和吴广为秦朝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起初,陈胜和吴广的起义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基础,甚至连像样的兵力都没有。与当时的山东六国百万联军相比,他们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两个草根出身的起义领袖,凭借着顽强的决心和高超的战略眼光,迅速积累了力量,掀起了惊天动地的波澜。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秦二世胡亥的非法上位。胡亥登基后对父亲秦始皇的遗留权力体系极度不信任,他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政治清洗,甚至不惜动用暴力来铲除异己。尤其是在秦二世元年,即起义爆发前的几个月,胡亥进行了一次东巡,实际上是去进行政治打压和清算。 然而,胡亥的做法却间接为陈胜和吴广的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的秦朝虽然统治了广阔的疆域,但由于地方官员数量远远跟不上需求,许多地方的治理处于空白状态。在陈胜吴广抵达陈地时,地方的郡守、县尉等高官几乎全都逃走了,留下的只有一个文官县丞在坚守。这个现象并不常见,以往秦国打击敌军时,地方官员都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始终没有出现过如此漏洞。 此外,胡亥的政治错误也为起义军的扩展提供了空间。由于胡亥是非法登基,他坚决否认起义的存在,一直把这场暴动定性为群盗事件,而没有动用正规军进行镇压。正因为如此,陈胜和吴广才得以在初期迅速扩张,取得了许多胜利。 陈胜和吴广的成功,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他们打出了政治旗号。他们借着扶苏和项燕的名号,号召群众:听说二世是非法登基,不该当帝,应该由扶苏继位;而项燕是楚国的名将,深得百姓的爱戴。这种旗号不仅吸引了许多民众的支持,也使得起义军的力量不断壮大。通过这种方式,起义军不仅迅速扩大规模,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大片土地。起义军所到之处,民众纷纷响应,许多地方的长官被杀或赶走,替代者成群结队地加入起义军。然而,随着起义的发展,陈胜和吴广面临了更大的问题。随着起义军的壮大,越来越多的知名人物加入其中,这些人有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陈胜和吴广虽然最初凭借草根背景和坚定的决心建立了起义军,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领导地位逐渐受到威胁。比如一些历史人物,如信陵君的门客陈余、张耳,以及孔子后裔孔鲋,都加入了起义军。 这些人物不仅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还对军事和政治有更深的理解,使得陈胜和吴广在与他们的交流中,逐渐处于弱势。尤其是在军队内部,许多之前加入的高层人物开始质疑陈胜和吴广的领导能力,提出了许多质疑和挑战。 陈胜和吴广深知,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他们很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失去所有话语权。为了重新确立领导地位,他们必须做出决断,确立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于是,陈胜和吴广决定自封为王,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知道,这一举动将极其冒险,因为当时的社会依然崇尚贵族血统,像他们这样从平民阶层出身的人,怎么能够立刻成为王呢? 然而,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陈胜和吴广决定赌一把。他们迅速发动进攻,试图控制关中地区,这是秦帝国的心脏地带,也是最有话语权的地方。但遗憾的是,由于周文被章邯击败,陈胜和吴广的计划最终失败,起义军的力量也迅速崩盘。 最终,陈胜和吴广的起义未能成功,尽管他们的斗争为后来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可以说,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在历史的大潮中被卷入了无法抗拒的风暴,最终未能逆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