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吸引了不少人关注,尤其是黄金面具和青铜器这些引人注目的珍贵文物。然而,在许多专家看来,虽然这些黄金、青铜和象牙十分耀眼,但比起这些,祭祀坑中的灰烬层残留物更具重要意义,因为这些残留物中发现了丝绸的踪迹,给考古学界带来了极大的兴奋和惊喜。 早期的田野考古通常不会对坑中的所有填土进行全面筛查。一般情况下,考古人员会清理和提取重要的文物,然后直接将填土回填。然而,这次的三星堆发掘采用了更为严格和高标准的考古方法。在发掘现场,不仅有大棚、专用考古发掘舱和新风系统,考古人员也必须穿戴完整的防护服。这种严谨的工作流程确保了他们能够从祭祀坑的填土中成功提取出这些纺织品残留物,专家们通过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后确认,四号坑的灰烬层中确实含有蚕丝的蛋白质,这意味着三星堆遗址中曾经存在过丝绸。 为什么专家们如此关注丝绸呢?其实,这与三星堆是否能出土文字的期待息息相关。殷商时期已有甲骨文,而夏朝由于至今未发现文字,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遗憾。如果三星堆能够发现文字,那么最有可能的载体之一就是丝绸或纺织品,当然,也不排除其他材料上有文字的可能性。因此,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对这些残留物进行进一步的提取、记录和分析。
三星堆遗址中丝绸残留的发现,除了为蜀锦的起源提供了有力证据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古蜀王国的历史传说。谈到古蜀国的历史,李白的诗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让我们首先想到古蜀国的创立者——蚕丛。从多个角度来看,蜀字的起源与蚕这种小动物有着深厚的联系。 《说文解字》提到: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殷墟甲骨文中,有20种不同的写法。最初的蜀字形似一只大眼睛,下方连接着一个长身形态,可能代表了商朝卜人对蜀人的理解,这个字形可能是商代人通过眼睛崇拜或祖先崇拜形成的象征。 甲骨文中的蜀字,似乎是对蜀国的主神或祖先神——蚕丛的形象记录和描述。即便经历了几代蜀王的更替,蚕丛依然被尊奉为蜀人的始祖,蜀人一直认为自己是蚕丛的后代。因此,蜀也逐渐成为这个民族的特有名称。 另外,关于黄帝后裔的传说,也为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提供了证据。根据《史记》记载,黄帝的后代中有一个部族进入了蜀地。《世本》则提到,蜀人自称为黄帝的后裔,但未能明确姓氏。其中,最为重要的传说之一就是颛顼一脉的故事。《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大戴礼记》中记载,黄帝的子孙青阳和昌意分别向岷江和雅砻江流域迁移。昌意的后代与当地的蜀山氏通婚,成为了颛顼的祖先。关于颛顼的后代与古蜀鱼凫的关系,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二者在历史时期的交错,以及地理位置的重合,似乎是有一定联系的。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古蜀的传说与历史背景逐渐变得更加清晰,许多古代的故事和符号也在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可以说,三星堆的发现,不仅让我们对古蜀文明的认知更加深入,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