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四川省紧缺选调生面试题(2025年度)
【试题一】
有下列三组历史英雄人物
第一组:林则徐、文天祥、屈原
第二组:董弟周、钱学森、袁隆平
第三组:焦裕禄、孔繁森、黄文秀
请选择其中的一组,结合你所报考的职位谈谈对他们共性品质的看法。
【试题二】
高校打算举办就业创业论坛,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设立四个小组,分别是联络组、宣传组、综合组、会务保障组,假设你是活动的志愿者,需要负责一组工作,请选择其中的一组谈谈你将如何开展?
考拉上岸提示:思考时间3分钟,答题时间5分钟,倒计时1分钟提醒,有纸笔。
考拉上岸参考答案
【试题一】有下列三组历史英雄人物
第一组:林则徐、文天祥、屈原
第二组:董弟周、钱学森、袁隆平
第三组:焦裕禄、孔繁森、黄文秀
请选择其中的一组,结合你所报考的职位谈谈对他们共性品质的看法。
【考察要素】综合分析
【考拉上岸参考答案】
尊敬的各位考官,我选择的是第三组人物:焦裕禄、孔繁森和黄文秀。这三位时代楷模,虽然身处不同年代,但他们身上所共同闪耀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公仆情怀与实干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也正是我报考基层选调生,希望学习和践行的宝贵品质。下面具体来谈谈我的看法。
他们的共性品质,集中体现为“扎根泥土、心系群众”的奉献与担当。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为治理“三害”鞠躬尽瘁;孔繁森同志两度入藏,喊出“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誓言;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回到百色山区,将青春和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他们的故事,也让我不禁想起我们四川的许多基层干部。比如,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周永开同志,他离休后扎根大巴山区,二十多年如一日守护着花萼山的绿水青山,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被当地人称颂为“周老革命”。他们身上都体现的是这种“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百姓”的赤子之心。这种品质,是连接党心民意的桥梁,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基石。
如果我有幸能够成为一名选调生,我将把这种“扎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一,我要在思想上“扎深根”。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褪去书生意气,主动融入基层,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将对组织的忠诚落实到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中。第二,我要在行动上“接地气”。走出办公室,多跑田间地头,多坐农家板凳,用方言土话与乡亲们交流,真正了解四川本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从解决一件件具体的民生小事做起,比如协助做好政策宣讲、参与乡村治理、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等,在实干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第三,我要在作风上“求实效”。学习黄文秀同志“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的信念,不怕困难,不尚空谈,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总而言之,榜样的作为是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渴望能像他们一样,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在巴蜀大地的基层沃土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用汗水和奉献书写一份无愧于心的青春答卷。
【试题二】高校打算举办就业创业论坛,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设立四个小组,分别是联络组、宣传组、综合组、会务保障组,假设你是活动的志愿者,需要负责一组工作,请选择其中的一组谈谈你将如何开展?
【考察要素】计划组织
【考拉上岸参考答案】
各位考官好,我选择的是宣传组的工作。我认为,一场活动成功与否,前期的氛围营造和过程中的精准宣传至关重要。作为宣传组的志愿者,我的核心任务就是让本次论坛“未开先热、深入人心”,吸引更多同学关注并参与到这场就业创业的盛会中来。
我将把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来开展:
第一,是论坛开始前的“预热造势”阶段。我会紧扣“四川特色”和“青年视角”两个关键词。一方面,我们会重点挖掘和宣传我们川内高校学子返乡创业、科技兴川的典型,比如可以邀请在宜宾搞“竹产业链”电商的学长,或者投身于“天府粮仓”现代农业项目的团队分享故事,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另一方面,利用好新媒体矩阵,在学校的官方公众号、视频号、B站等平台,制作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预热内容,比如发布论坛的“剧透”海报、制作嘉宾的趣味介绍短视频、发起“我最想向企业家提的问题”投票互动等,让宣传“活”起来,提前点燃大家的参与热情。
第二,是论坛进行中的“实时传播”阶段。我们将组建一个精干的现场采编团队。除了对主论坛进行图文直播,我们更会深入各个分论坛和交流区,捕捉那些思想碰撞的“金句”和真诚交流的瞬间。我们会用图片、短视频、快讯等形式,在学校的各大平台进行实时推送,让即使没能到场的同学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场的活跃氛围。同时,我们也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比如“论坛打卡点合影”等,鼓励同学们主动分享,形成二次传播。
第三,是论坛结束后的“成果深化”阶段。活动的结束不代表宣传的终止。我们将对论坛的精彩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制作成“干货”合集,比如《论坛嘉宾金句录》、《四川就业创业政策一本通》等电子手册,方便同学们长期查阅。同时,我们会将活动中涌现出的好项目、好点子进行跟踪报道,并与本地的媒体,如《四川日报》“川观新闻”等合作,争取将我们学子的风采推向更广阔的舞台,真正让这次论坛的效益持续放大。
总之,作为宣传组的一员,我将努力让宣传不止于告知,而是成为连接学生与机遇的桥梁,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就业创业的四川故事,为服务川内学子高质量就业创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