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许多英雄的革命先辈们,面对残忍的敌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的钢铁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自由与进步。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被载入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尽管敌人装备强大,人数众多,五名壮士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最终为了不成为敌人的俘虏,毫不犹豫地跳崖。这一壮烈的举动,赢得了后人无尽的敬仰与赞扬。 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后,我军在战场上进行了详细的排查,最终发现了两名战士仍然有抢救的希望。对此,我军领导高度重视,指示医务人员:“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一定要救回这两名战士。”这两名战士的伤势非常严重,长时间的战斗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跳崖的冲击力也使得他们的情况更为危急。然而,凭借着他们顽强的意志力与革命信念,他们顽强地挺过了最危险的时刻。抢救工作完成后,主治医生擦去额头的汗水,感慨地说:“我从未见过如此坚韧的战士,尽管伤势严重,他们依然没有放弃自己,能拯救他们的并不是我们的医术,而是他们心中坚定的革命信念。”
其中一位战士叫葛振林。他自幼便投身革命,英勇无畏,战斗风格硬朗。在一次与敌人对抗的过程中,由于敌方拥有大量重火力,前方的战斗部队迟迟无法突破。葛振林心急如焚,主动向上级提出带队突击的建议,但初时遭到拒绝。葛振林并未气馁,他耐心向领导解释了突击的必要性,表示:“即使我为革命牺牲了,也不后悔,只要能为最终的胜利贡献力量,哪怕是丧命,我也心甘情愿。”经过考虑后,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在队友的掩护下,葛振林带领突击队绕到敌人后方,突然发动攻击,为前方战士的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帮助部队取得了胜利。 在狼牙山的战斗中,葛振林作为副班长,始终站在战斗的最前线。他带领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人进攻,但由于敌人武器装备优越,加上缺乏足够的后勤支持,他们最终被逼入绝境。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葛振林与队员们决定跳崖以避敌人之手。葛振林坚定地说:“宁愿站着死,也不愿成为敌人的俘虏。”跳崖后,他和另一名战友被山崖上的树枝救起,但由于受伤严重,二人最终昏迷在树枝上。 抢救后,我军领导下达了让葛振林退伍的命令,但他主动找到领导,请求继续留在部队战斗,不愿轻言退役。在他的坚持下,领导同意他继续参与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葛振林回到湖南工作,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表示:“我小时候因社会环境和家庭原因,没有接受多少教育。如今社会进步了,我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读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另一位战士宋学义的伤势更加严重,抢救时多次被认为无法挽救,但在领导的坚持下,宋学义最终被送往后方医院接受治疗。得知宋学义得以抢救成功后,部队领导专程到医院探望。宋学义表示希望重返部队继续战斗,但因跳崖时腰部严重受伤,医生明确表示他无法再坚持长时间战斗。领导安排他前往河北担任农民运动协会主席,宋学义在河北期间不仅完成了农民教育工作,还通过自身的经历激励了大批有志青年加入革命队伍。他在工作中不懈努力,成为了当地党支部书记,提升了民兵队伍的战斗力,为党组织培养了许多有战斗力的队伍。解放后,宋学义作为革命代表,多次前往各地开展红色讲座。但由于腰伤未能痊愈,特殊时期的劳累导致他年仅53岁便永远离开了人世。葛振林和宋学义,作为革命的英雄,在危急时刻毅然跳崖,以生命捍卫革命大业。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缩影,面对危险,他们从未后退;面对敌人,他们英勇反击。向这些伟大的英雄们致敬,他们的精神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