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个人在百年之后依然没有被世人铭记,那么他就真的是从人类的历史中消失了,甚至完全被遗忘。如果一个人即使死去,但仍然常常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那么这说明他生前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他的事迹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不论是好是坏,都会持续流传下去。
林徽因,之所以至今仍然被大家津津乐道,成为民国时期的才女代表,正是因为她的非凡才华。林徽因的卓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或企及的高度。有人热衷于谈论她的爱情故事,也有人对她的才华感到钦佩。她不仅美丽而且才情出众,有的人为了她痴心不改,甚至终身未娶;有人深爱她,也有人对她充满嫉妒与怨恨。然而,最终是梁思成娶得美人,成为了真正的“人生赢家”。两人相互扶持,彼此信任,真诚相待,共同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奉献了一生。他们对待中国古建筑的感情,就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深沉和热烈,这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尤其是在面对拆除古建筑时,他们的痛苦如同要拆除自己的身体一般,无法忍受。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北京作为首都,正面临城市发展的压力,需要拆除一些旧的城墙和建筑。永定门作为当时交通的一个障碍,也成了拆除的对象。北京的副市长吴晗曾公开发表了他的意见,认为拆除城门和牌楼是为了改善首都的交通。对此,吴晗与林徽因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吴晗批评林徽因出身低微,思想过于保守;而林徽因则愤怒回应,直言:“我林氏家族忠勇一门,你吴晗算什么?”这场争论揭示了两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截然不同立场。 当时,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拆派人士主张必须拆除所有旧建筑,他们的理由是,这些古老的建筑物代表着封建时期的遗物,阻碍了新时代的进步,因此必须被拆除。 林徽因对此深感痛心,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们拆去的是拥有八百年历史的真正古董,未来你们会后悔,到时你们再建的也只能是假的古董。”这句话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预言。虽然永定门后来被修复,但对比现在和过去的照片,林徽因的话似乎应验了。如今的城墙与原来的古城有着天壤之别,不仅缺乏原有的宏伟和厚重的文化气息,甚至显得有些造作,城墙的不完整和粗糙让人感觉像是一个未完成的烂尾工程。这正是历史的见证。如果当时主张拆除的郭沫若和吴晗现在看到这些修复后的永定门,是否会感到羞愧,是否会后悔他们当初的决定呢?历史,像长江东流般不断逝去,但它依然是我们最好的见证。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它还深刻影响着今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