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便知道“水土相克”的道理。也就是说,土壤能抑制水流的流动,而水流则能带走沙土。然而,在中国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打破了这一常规。 鄂尔多斯不仅有为成吉思汗修建的宫殿,还有一片曾经荒芜的沙漠,这片沙漠就是我国曾经的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大沙漠。蒙古语中,“库布其”意为“弓上弦”。 之所以提到“曾经”,是因为“荒芜”和“第七大沙漠”等描述库布其沙漠的词语,随着人们的努力,已经逐渐成为过去式。
库布其大沙漠的面积十分广阔,东西长约400公里,总面积达到1.86万平方公里,呈细长状,跨越杭锦、达拉特、准格尔等多个旗,也位于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 关于库布其沙漠的形成原因,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内陆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也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阴山的土壤松散、坍塌与风化作用造成的。不过,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认为,库布其沙漠的形成与古代黄河的冲积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水经注》和《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等古籍中,都可以找到关于库布其沙漠形成的记载。 从这个角度来看,库布其大沙漠与黄河有着深厚的渊源,或者说,黄河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库布其沙漠的形成。 然而,库布其沙漠并未善待黄河。每年,大量的黄沙会进入黄河,最终汇集到下游。此外,沙漠还不断向黄河及周围地区扩展。 不仅如此,库布其沙漠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时常,随着狂风卷起黄沙,还会形成沙尘暴,影响京津冀地区的交通与民众生活。 为了遏制库布其沙漠的扩张并减轻黄沙对生活的负面影响,我国自1988年起开展了一系列的治理工作,其中包括以杭锦旗为主的“引黄入沙”综合治理工程。 通常,治理沙漠的方法是通过种草种树的方式来固沙。草木的根系能够牢牢抓住沙土,同时树木和草的叶片能增加空气湿度,进一步滋润沙土,减少水分流失。 然而,像库布其沙漠这样的大型沙漠,常规的治沙方法效果非常有限。 原因在于,沙漠的面积过大,黄沙的厚度过深,地下水源无法为表层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而沙漠的高温气候也不利于草木的生长,无论是大树还是矮小的草地都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综合治理方法。除了种草种树,还包括利用“光电效应”和“引黄入沙”等技术。 治理者通过“就地固沙”的方式,使用沙漠中找到的石块、柴草等材料,将这些不易被风吹走的物质铺设在沙地表面,固定住沙土。同时,还建设了沙障,减少了黄沙在风中四处流动。 此外,人们在沙漠上铺设了大量的太阳能光伏板,既能将沙漠中的阳光转化为可用的电能,又能够为黄沙提供阴凉,减少风的作用。这些光伏板能给沙面带来水分,从而为一些低矮植物如草方格提供了生根发芽的条件。 更为创新的是,“引黄入沙”工程。这个工程并不是直接挖渠将黄河水引入沙漠,而是在黄河进入凌汛期时,通过黄河南岸的总干渠和分干渠,精确地引导高水位的黄河水流入库布其沙漠的低洼地区。这些“多余”的黄河水会在沙漠上形成水洼,从而增加水分供给,促进植物的生长。 凌汛期是黄河冬季结冰后水面上升的时期,水流受到阻力,极易造成洪水。因此,将凌期水引入沙漠不仅能减轻黄河防洪压力,还能为沙漠带来珍贵的水源。 当沙漠中的水分充足时,还能形成“淤地坝”,有效防止黄沙继续扩散并减少沙漠化的速度。与其说是“引黄入沙”,不如称之为“引凌入沙”,这种方法在治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任何治理方法都需要资金支持。仅“引凌入沙”这一项目,每年就需要花费数亿元。但这些花费是否值得呢? 在杭锦旗境内,库布其沙漠占地面积约0.98万平方公里,这里曾经是黄沙肆虐最严重的地方。然而,如今的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吉日嘎朗图镇,沙漠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渔民”。这些人利用沙漠中的水洼,开展渔业养殖,每年从这里获得的收入超过三十万元。 曾经荒芜一片的库布其沙漠,如今已变得水波荡漾。许多地方已经成为野鸭栖息的“水生态长廊”。甚至开始有人在沙漠上种植水稻、水果等经济作物,收获颇丰。 在这些水源的支持下,固沙植物如沙棘、红柳等继续在沙漠中生长,进一步推进沙漠的治理工作。如今,库布其沙漠已经有超过6000平方公里的面积转变成了绿洲,生物种类从原先的十几种增至500多种。曾经让人头疼的“死亡之海”,如今变成了人们的“财富宝库”。这也是内蒙古人民为治沙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