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印度的邻国,我们常常会自然地认为印度人属于黑色人种。然而,实际上,这种观念可能并不完全准确。虽然印度的确有一些肤色较深的人群,但也有一些肤色较白的人。比如,印度电影中的演员们,许多拥有非常白皙的皮肤,非常美丽。 那么,印度的白人到底有多少呢?他们的来源是什么?通过印度的一些姓氏,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
不少人可能好奇,既然印度人的大多数肤色较为黑,那么他们当中怎么会有白人呢?如果真有白色人种,他们到底在印度总人口中占据什么样的比例呢?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印度为何会有白人。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答:他们的祖先是雅利安人。历史上,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种,曾以游牧生活为主,性格非常好战,几千年前他们曾在中亚地区非常出名。雅利安人不仅侵略过印度,还曾入侵过埃及、波斯,甚至中国。大约三千多年前,雅利安人在印度扎根,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当时,印度的社会按照雅利安人所建立的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前三个等级的成员都是雅利安白人,他们分别是:宗教领袖、王室统治者、手工业者和商人。而最低级别的种姓,才是印度本土的土著人,这些人当时的地位较低,常常沦为白人阶层的仆人,或者从事一些低级的体力劳动。换句话说,印度的本土黑人在那时其实属于低等阶层。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印度的白人其实是雅利安人的后裔,而且他们曾经是印度的主导力量。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曾是白人主导的国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之间的肤色差异不再那么显著,也就是说,印度的黑人也有可能成为高种姓的一员。这种变化主要源于通婚。在印度,种姓间的通婚有着严格的规定,白人男子可以与黑肤色的印度女子结婚,而他们的孩子自然会成为混血的高级种姓。然而,白人女子与黑肤色的印度男子结婚则是不可接受的,这不仅会影响家族声誉,而且违反了传统礼教规则。为了维持家族的荣誉,部分高级种姓家庭甚至会因此做出极端的行为,如谋杀自己的女儿和她的伴侣。 事实上,印度的贵族阶层最初由白人构成,当然,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殖民统治时期的英国人。虽然英国人作为贵族的数量不多,但依然占据了一定比例。以今天的数字来计算,他们大约占印度总人口的10%。不过,这仅仅是指纯白人种的人口,还有一部分混血或其他肤色的人。这些人数较少。因此,印度的深色肤色人群仍然是主流,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通常认为印度人属于黑色人种。 如果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印度人到底属于黑色人种还是白色人种,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人感到非常惊讶。虽然从外貌上看,印度人并不完全是黑色人种,他们的肤色是深棕色的。专家研究表明,印度人的祖先可能是印欧人和古亚洲人的混合。根据一些研究,印度人的父系基因大多源自印欧人,而母系则有70%来自南亚的东南亚原住民。换句话说,印度人实际上可以被视为白色人种的后代,而非黑色人种。 此外,专家们还通过对印度人头骨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头骨与白色人种的非常相似。而且,印度人中大多数属于B型血,这一血型与亚洲人较为相似,进一步减少了与黑色人种的相似度。 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印度人看起来肤色较深,怎么还能说他们是白色人种呢?专家解释说,这一现象主要与混血以及生活环境有关。首先,印度的许多人种由于混血的原因,肤色较深;其次,印度位于赤道附近,那里的人种通常肤色较深,这也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的印度人肤色,实际上是一种深棕色,略带黄色,呈现出一种阳光照射后的暗黄色。仔细观察,印度人的肤色并不完全是黑色,而是带有一些黄色和黑色的混合,给人一种“脏黑”的感觉。当然,印度依然存在黑色人种,特别是那些曾为高级种姓服务的奴隶,以及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他们的肤色通常较为深黑。这些人可以被视为印度的土著人,但也有可能与外来种族有某种联系。 通过追溯历史,我们发现,曾经统治印度的白人后裔,经过几千年的混血和环境影响,逐渐改变了他们的肤色。尽管今天我们很难接受印度人是白色人种的观点,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个事实。毕竟,我们不是专家,还是听听他们的解释更为合适。实际上,印度的白人后裔确实非常美丽,尤其是那些大眼睛、高鼻梁的女性,她们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妩媚。这种美丽不仅源自她们的肤色,也与她们作为高级种姓后裔所带有的气质密切相关。这使得她们在印度的棕黑肤色人群中显得格外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