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看到网上很多人总在讨论一个问题:为啥中国古代的步兵常常败给游牧民族的骑兵?不少网友在键盘上指点江山,抱怨古代将领太窝囊,想不出克制骑兵的办法,恨不得穿越回去亲自指挥一把。其实,这种看法太武断了。古代的将领并不笨,他们能想到的我们也能想到的早就想过了;问题是他们面对的现实远比我们从书本上想象的复杂和艰难。
网友们总结出的一些“破解骑兵”的办法,大概有这些:用重甲步兵长枪排成阵,加强弓箭和硬弩火力(类似“龟甲阵”);用大车阵配合弓弩;布置弩床或车弩阵;挖壕沟、设陷坑或拒马;用带钩镰的长矛砍马腿;或者按网友主张干脆据城死守……这些主意听起来都合理,但古人也早就想到过。问题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只要对方统帅具备基本的智力和机动能力,这些办法往往难以发挥预期效果。换句话说,除非对手的指挥像猪一样愚蠢,否则骑兵机动性的优势会把许多看似可靠的防御战术打得支离破碎。 举个更接地气的例子:假设你是中原某位将领,皇帝和朝廷把大量信任和物资都交到你手上,你能挑选兵器和兵员(这种待遇在历史上很少见,但我们就假设有),于是你带着精良的部队上了战场。对面是一个外形像我们想象中的“秃顶游牧统帅”(姑且这么称呼,别当真),他的统帅能力只是一般,但他有骑兵的天然机动优势。你立刻会遇到下面这些现实难题。 首先是侦察问题。中原军队的步兵斥候跑得慢,骑兵斥候数量又有限,一旦出击就极易被对方大量机动的骑兵歼灭。换言之,你在战场上的视野和信息远不如对方——对手几乎像开了“战场全图”的金手指,你反而处在迷雾之中,只能靠有限的情报和猜测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本身就把你推向被动。 再说战略层面。以步兵和大量弓弩手为主的军队,先天机动性差,集结速度慢,补给需求大;而游牧骑兵可以快速集结、四散突袭、迅速撤离。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如果你把部队集中起来准备与对方决战,对方可以用小股骑兵骚扰你的主城,同时派别动队去袭击你的补给点和后方,把你的物资烧光抢空;如果你把兵力分散守点,又会被对方以机动作战各个击破。两种选择都很可能把你拖入被动与损耗的恶性循环。 再具体一点来说:假如你冲动地把大军全部集合起来,准备在野外与对方一决雌雄(无论你是用重甲步兵长枪阵、车阵、弩床还是壕沟),你会发现这些阵型都需要大量工程兵、辎重兵和弓弩手来支撑,补给线极长。对方骑兵凭借机动性可以随意袭扰并破坏你的补给线与后勤据点,让你不断收到补给被截、粮草被焚的报告,使得你的战斗能力和士气被逐渐消耗。 同样的道理还体现在布阵时间上。无论是摆出龟甲阵、布置大车车阵、铺设弩床,还是挖壕沟设拒马,这些都需要在预定战场上提前数小时甚至更久完成。但是由于你的侦察和机动劣势,战场往往是对方选定的,而不是你选定的。很可能你的部队会恰好在行军中撞上对方已整装待发的骑兵大队,此时你根本无暇布阵,甚至来不及撒铁蒺藜或布置陷阱,部队就可能被对手拦腰斩断,瞬间崩溃——能带着几名亲军逃生都算幸运。 再举个场景:假若你幸运地在对方不注意时赶到预定战场,布好壕沟、列好辎重车与弩车,安排好弓箭手和长枪重步兵待命。你可能会发现,对方突然将大军一分为二,一部分骑兵消失在视野中去袭扰你的补给点和后方,剩余骑兵在壕沟外围不停骚扰,诱你出战。此时你面临两难:如果不出,你的补给会被逐步夺走和摧毁,最终被耗死;如果出战,你的阵地防御优势会丧失,到野外去和骑兵“浪战”,胜了追不上,败了跑不掉。这种情况下,所谓“用阵地打败骑兵”的想法就很难实现。 还有许多网友说:“那就守城不出,骑兵能把城墙撞塌吗?”看起来这是稳妥之策,但现实里并没有那么简单。设想你和两个盟将分守三处要塞。第一个月,张三发来求援,说他被包围了,你因为各种理由没有去救他,结果张三被灭,你因此背上不救援的骂名。第二个月,李四被围,你再次犹豫,李四勉强守住并宣称大捷,你验看战果却发现许多被杀的并非敌军而是被迫上阵的本地百姓——事情就变得复杂,你一边要避免被诬陷为不作为,一边又要考虑百姓伤亡和声誉。长期按“死守不救”的策略,既可能造成民心倾向于敌方,也可能被朝廷和同僚指责不负责任,最终陷入两难境地。 再进一步,守城还面临被迫用人海战术攻城的风险。某些游牧军会赶来大量被俘或驱赶的村民,让他们携带简陋工具冲向城池——这些人多是汉人百姓,被迫冲撞你的防线,造成极大的道德与实务难题:你是要抵抗他们、使自己的守军和城民伤亡,还是要放任他们突破城防?无论怎样选择,都有人受害,你的声望或朝廷评价都会因此受到影响。 更糟糕的是,如果敌方带来了需要大面积场地才能使用的大型投石或火炮装置(古代有类似“回回炮”和大型攻城器械的记载),你的城墙所能承受的远比不上这些器械的冲击力。你即便有千般守城妙计,也可能被这些巨型攻城器直接破坏,城防在强力炮火面前显得脆弱——面对从远处呼啸而来的大石块或弹丸,守城的绝望感会让人措手不及。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难以彻底克制游牧骑兵,并不是因为中原将领愚蠢,也不是骑兵本身无比强大到不可战胜,而是骑兵的高度机动性带来了信息不对称、补给线容易破坏、战场选择权缺失以及对守城和胜负判断的复杂道德困境。换言之,单靠步兵、车阵或堑壕这些静态战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付骑兵最有效的办法往往是用骑兵。这就像二战中对付坦克最有效的方法通常是用更多的坦克和机动部队一样。如果中原王朝缺乏足够的骑兵来为步兵和城池提供机动掩护与反击,那么再多的克敌战术都可能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在实际战场上稳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