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俄关系变得非常热络,尤其是在2025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既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俄罗斯的很多专家都开始讨论起了过去的历史。2021年4月末,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发布了一则采访,采访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亚历山大·戈尔巴乔夫,他谈到,二战期间,苏联曾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除了从中国获取了价值4.5亿美元的矿产和粮食外,还提供了情报支持。 戈尔巴乔夫特别提到,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后,苏联是第一个向中国伸出援手的国家,几乎没有任何条件。他说,援助的规模是随着战局的发展不断增加的,从提供飞机到派遣志愿队,全面支援。这番话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对中俄友谊的提醒,也有人认为俄罗斯可能想通过回顾历史来加深两国的关系。
回顾那段历史,中国正面临着日军的全面侵略,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日本迅速展开侵略。那时,国际社会中,英美还在观望,法国和德国忙于自己的事务,只有苏联是最早向中国伸出援手的。1937年8月21日,中国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蒋介石当天就发电报给斯大林请求援助。苏联没有拖延,迅速敲定了贷款协议,总额为2.5亿美元,实际使用了1.73亿美元,用于购买苏联的军火。这笔贷款在当时几乎是天文数字,而中国前线急需武器,苏联的援助可谓是及时而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援助并非无偿赠送,而是贷款形式,并带有利息,且装备必须从苏联购买,运输也由苏方负责。 苏联的援助非常具体且直接。从1937年起,苏联向中国提供了900多架飞机,包括I-15、I-16战斗机和SB-2轰炸机,这些都是苏联军队的主力型号。同时,还有1140门大炮、82辆坦克以及数百万发弹药,直接送往前线,支援抗日战斗。在淞沪会战期间,这些飞机就参与了空战,帮助中国军队抵御日军的进攻。苏联还专门修建了一条运输线,从萨雷奥泽克到乌鲁木齐再到兰州,三年内派出了5260辆卡车,4000多名工作人员,行驶了1850万公里,尽管途中路况极其恶劣,沙漠、高原、冰雪样样都有,但这条线的存在至关重要,否则中国的后勤支援将难以维持。 然而,最为突出的还是航空援助。苏联还派遣了志愿航空大队来华。1938年武汉会战时,I-16战斗机与日本战机展开激烈空战,烈士陵园中有34名苏联飞行员埋葬在武汉,他们都是在这段时间内牺牲的。志愿队参与了武汉、广州、南昌等多地的空战,伤亡率超过了30%。到1940年,中国空军1045名飞行员接受了苏联教官的训练,许多人成为了骨干力量。苏联不仅传授飞行技巧,还帮助制定战术,并亲自指导作战。苏联共提供了1235架飞机,包括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和教练机,援助的规模随着战局的变化而调整。 不过,苏联的援助并非完全出于善意。专家韦尔琴科在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中指出,自1931年沈阳事件以来,苏联就站在了中国的一边,而到1937年大规模战争爆发时,苏联成为唯一提供援助的国家。这个援助,实际上是为了战略平衡,苏联借助中国消耗日本的力量,给苏联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战后,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百万红军从三路杀入东北,在24天内击溃了关东军,直接摧毁了日本在东北的军事基地,帮助中国收复了失地。苏军还接管了长春、沈阳、哈尔滨的工厂、铁路和军火仓库,一部分资源被带回苏联,一部分在撤军前提供给中共部队,装备了东北人民自卫军。苏军最终在半年内撤离,留下了完整的工业和交通设施,这为中国共产党迅速进驻并控制东北地区奠定了基础,也改变了战后的格局,使东北成为战略转折的关键。 从整体来看,苏联的援助确实帮助中国度过了抗战初期的艰难时刻,没有这些飞机、大炮和物资,中国的抗战压力将更大。但这种援助并非全然无私,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斯大林并非出于单纯的慈善心,而是为了防范日本的北侵,同时扩大苏联的影响力。战后,苏联通过控制东北的资源,既帮助中共巩固了根据地,又稳固了自己在远东的战略地位。 因此,历史上的这段恩情并非单向的,而是互惠互利。苏联援华不仅是为了抵御日本的威胁,同时也为苏联自身的战略利益服务;而中国则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巩固了自己与苏联的关系,帮助中共在东北的迅速发展。戈尔巴乔夫提到这些历史事件时,意在强调中俄两国之间深厚的历史联系,并借此机会加强未来的伙伴关系。所以,80年前的援助虽然对中国非常重要,但其中的动机复杂,绝非单纯的善意。俄罗斯专家回顾这一历史,是在提醒两国不忘过去,但同时也要看到未来的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