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街亭失守,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骂马谡。说他纸上谈兵,把诸葛亮的“据城而守”当耳旁风,非要跑到南山上扎营。最后被张郃断了水源,几万大军一下就垮了。
可咱们翻遍史料细琢磨,这事真能全怪马谡吗?我倒觉得,诸葛亮藏在心底的那点“私心”,才是把街亭推向深渊的真凶。这话听着有点颠覆?别急,咱们慢慢说。
先看看第一次北伐的局势有多好。诸葛亮多会算计啊,派赵云和邓芝在箕谷当疑兵。俩人把旗子插得满山都是,锣鼓敲得震天响,硬是把曹真的主力给骗住了。
这边诸葛亮带着主力直扑祁山,陇西三郡直接叛魏归顺。当时关中都震慌了,蜀汉的北伐可以说顺风顺水。街亭就是这时候派上用场的,只要守住这儿,挡住魏国的援军,诸葛亮就能稳稳拿下陇西。
这么关键的位置,该派谁去守?蜀汉当时真不缺能打的将领。可诸葛亮扒拉来扒拉去,偏偏选了没多少实战经验的马谡。这操作放当时,估计蜀汉军营里不少人都偷偷犯嘀咕。
有人说赵云呢?赵云那会儿正忙着在箕谷演戏骗曹真,根本抽不开身。姜维?更别提了,他刚投降过来没几天。让一个降将守这么重要的地方,军心先乱了一半,诸葛亮再信任他也不敢冒这险。
那魏延总合适吧?论资历,论本事,魏延都是顶尖的。当年刘备破格提拔他当汉中太守,全军都惊呆了,这本事能差得了?可诸葛亮偏偏不选他。为啥?这里面的门道可就深了。
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的,根正苗红的“先帝旧部”。他本身又恃才傲物,总觉得自己的本事没处使。每次出兵都要跟诸葛亮提分兵,还敢背地里说诸葛亮胆小。
街亭这地方,守住了就是北伐第一功。诸葛亮心里门儿清,要是让魏延立了这功,以他的性子,以后在军中谁还管得住?蜀汉本来家底就薄,要是内部再出个能跟他分庭抗礼的人,那不乱套了?
那马谡凭啥入选?说白了,他是诸葛亮的“自己人”。马谡的哥哥马良,跟诸葛亮好得跟亲兄弟似的。可惜马良在夷陵之战中没了,诸葛亮对马谡,多少有点“爱屋及乌”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当时蜀汉朝廷里,刘备的旧部不少。诸葛亮想培养自己的嫡系,巩固在军中的地位,马谡就是他选中的“种子选手”。
诸葛亮其实也知道马谡没实战经验。他特意给马谡画了条“安全线”——就守着城池,别出去浪。他甚至都盘算好了,只要马谡听话,援军很快就到。这功劳就是他特意给马谡准备的“晋身礼”。
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马谡会飘。马谡平时跟诸葛亮聊战术聊得头头是道,真到了战场,反倒忘了本分。他站在街亭的山坡上,大概觉得守着城池太憋屈。竟然大手一挥,把军队全拉到南山上,还说要跟张郃“决一死战”。
副将王平急得直跺脚,苦苦劝他遵守军令。可马谡这会儿早把诸葛亮的话抛到脑后了,根本不听。结果张郃一来就抓了要害,断了山上的水源。没几天功夫,蜀汉军队就乱作一团,街亭就这么丢了。
诸葛亮在祁山接到消息时,估计当场就懵了。他精心策划的北伐,就因为这一步错棋全泡汤了。最后没办法,只能带着几千百姓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么草草收场。
后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少人夸他铁面无私。可我总觉得,这眼泪里,有自责,有惋惜,可能还有点后悔。他后悔自己太想培养嫡系,赌错了人。
其实换个角度想,诸葛亮的“私心”也能理解。蜀汉那点家底,经不起内耗。他想牢牢掌控军权,也是为了北伐能顺利推进。可他忘了,战场不是培养人的试验场,一步错就满盘皆输。
马谡固然有错,他太把书本知识当回事,忘了实战的残酷。但真正把他推到这个位置,给了他犯错机会的,还是诸葛亮的那点“私心”。要是当时派魏延去守街亭,哪怕魏延再傲,也不敢违抗军令。街亭守住了,北伐的结局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说,街亭失守这口锅,真不能全让马谡一个人背。诸葛亮的那点“私心”,才是藏在背后的致命关键。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