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102年,北宋徽宗赵佶改年号为崇宁,并开始铸造崇宁通宝钱。这些钱币以铜铁为主要铸材,其中大多数为折十型,而少量则为小平样式。由于折十型的崇宁通宝铸造量庞大,存世较多,且质地优良,即使经过千年,保存依然较为完好。崇宁通宝的钱文采用了徽宗特有的瘦金体字形,这种书法风格独特,有人甚至认为这就是徽宗亲自书写的,故也称为“御书钱”。
崇宁通宝的铸造量非常巨大,约为七亿枚以上。因此,它的版式种类极其繁多,形态各异。崇宁通宝的这种复杂性,部分原因与当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首先,北宋时期钱监分布广泛,各地钱监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造成了版式多样化的局面。其次,社会经济动荡不安,导致了铸大钱的盈利机会,尤其是在腐败盛行和外患不断的背景下,各地私铸现象严重。因此,崇宁通宝的铸造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版式极其繁复。
由于小平型的崇宁通宝没有较高的铸造利润,所以这种类型的钱币相对稀少,今天很难见到它的身影。至于崇宁通宝的版别数量,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根据一些学者的估计,崇宁通宝的版别大约有二三百种,然而,简单的排列组合计算就可以推测出,光是字形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几百种变化。再加上形制上的不同,粗略估算,崇宁通宝的版别数量可能达到上万个。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版式:
1. 矮示:这种版式的特点是“崇”字下部的“示”字较短,形成矮小的效果,因此得名。
2. 昂宁大字长尾通:这类版式中,“宁”字较大,且字形左高右低,“通”字末尾笔画长,极为稀有。
3. 白铜崇宁:钱体呈浅色,锈迹较少。这种钱币的背面可能会有“阶”字,极为罕见,近年几乎没有成交记录。
4. 边炉:这个版式常被认为是西北边疆地区所铸,通常面文采用非瘦金体,形制独特。
5. 抽示:这是一种比较有名的版式,“崇”字下部的“示”字第二笔向左偏,形成一种“抽取”的感觉。
6. 垂足宝:这种版式的“宝”字末笔带有一个顿点,市场上较为常见,价格相对适中。
7. 大字大宝:面文四字较大,布局紧凑,市场价格通常较高,且存世较少。
8. 狭宝长尾:这种版式中的“宝”字较为狭长,且“通”字末笔较长,存世稀少。
此外,还有诸如“大足宝”、“高走通”、以及“长尾通”等特殊版式,这些版式由于特征显著,价格较高。尤其是一些特别罕见的版式,如“小平细字”,甚至能达到几千元的成交价。
崇宁通宝的铁质版本较为稀有,价格通常在几百到数千元之间,铁母本身也非常珍贵,近期的成交价格常常高达数万元。另一种极为珍贵的版本是银质崇宁通宝,这种钱币用于宫廷赏赐,但目前并未有成交记录,真伪仍待考证。
崇宁通宝钱币的特殊版式和复杂多样的铸造背景,使其成为了古钱币收藏中的重要一部分,极具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