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总是笑,丞相总是哭,同是一个人,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这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是英雄无奈的哀鸣。
想当年,他躬耕南阳,生活简单安逸,未曾出过隆中,但却能洞察天下的变化。那时,中原的诸侯们争斗不息,战火纷飞,马蹄声声,烽烟四起。官渡之战,激烈异常;乌巢大火,烈焰冲天。北方的碰撞,波澜壮阔,烽火连天;而江东的小桥流水,却另有一番景象,东吴的小霸王英气勃发,二乔闺中,有着柔情似水的男儿豪情。 在这世间万象繁杂之时,英雄豪杰纷纷登场,草庐中,诸葛亮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刘备。这个人灰头土脸,四处漂泊,看似落魄,但他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在那个争权夺利,心机满满的时代,他仍旧坚持仁义,甘心为世人做榜样。是愚笨,还是聪明?在这充满计谋和权谋的世界里,刘备的行为显得格外不同寻常。 世间往往物以稀为贵,人人都愚昧时,聪明人最受欢迎;但如果人人都聪明,那聪明人的价值又会如何呢?其实,聪明人往往不需要聪明人的帮助,只有那些自身不足的人才真正需要智慧。曾经的楚霸王项羽,力大无穷,勇猛无敌,不需要任何人的智谋,自己便能打出一片天地。而刘邦不同,屡战屡败,最终才依赖韩信的智慧来扭转局势。 曹操在打败袁绍后,成为东汉末年的最大军阀,计谋多端,身边有荀彧、荀攸、贾诩等谋士,然而他仍然需要像杨修这样的聪明人来出谋划策吗?即便江东集团实力较弱,经过多年的经营,孙策和孙权的领导下,得到了江东大族的支持,也培养出了一批精英。孙策能打,孙权能谋,周瑜擅长水战,张昭身份尊贵,他们已经是聪明人,难道还需要一个初出茅庐的人吗? 就在这时,刘备来到了新野,身穿破旧衣衫,灰头土脸,身边有三员猛将,气宇轩昂,但却因为没有明确的方向而倍感无助。刘备并非聪明人,他需要智者来指引。而这个人,就是徐元直。他刚刚认识刘备不久,就敢像刘邦一样授予信任。而诸葛亮,正是刘备需要的那位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最终请得诸葛亮出山。从此,卧龙为刘备出谋划策,刘备也因此如同开挂一般,屡战屡胜,逐步建立了大业。火烧博望,鏖战赤壁,巧借荆州,夺取西川,成功的步伐越来越快,整个蜀汉仿佛在朝着胜利的方向迈进。人们的心情愉快,笑容满面,仿佛所有的努力都有了回报。然而,突然间,关羽的麦城之战惨败,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也大败,蜀汉的元气大伤,士气低落。诸葛亮的信任,犹如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份信任,既是对刘备的忠诚,也是对蜀汉未来的寄托。 从此以后,刘备失去了主心骨,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努力。外有强敌,内有无能的阿斗,形势愈加复杂。尽管诸葛亮智慧过人,但单凭一人之力也难以抗衡不断增加的外部压力;而蜀汉内部的困扰也让他难以全力以赴。整个蜀汉,不再是江山的继承者,而是刘备亲手交给他的一堆未竟的梦想和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