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有实施军功授爵的制度,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便明确规定了通过军功晋升的二十等爵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竟然只能停留在第十六等的大良造爵位,而一个毫无军事才能,甚至行事奸诈的小人,却能一路爬升至最高的彻侯封号?背后是不是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商鞅变法:军功与爵位的紧密挂钩
秦孝公时期,魏国大夫商鞅受秦国邀请进行变法,废除了原有的九卿制度,改为依军功授爵。新制度将爵位分为二十等,从最高的彻侯到最低的戚夫,每一等级都与个人战功直接挂钩。军功越大,得到的爵位越高。这一变化极大地激发了秦军士兵的斗志,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每斩杀一个敌人就能得到军功,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可以升官,还能成为将领。对他们来说,战场上每一场胜利都是一次向上晋升的机会,谁不想因此飞黄腾达呢?
对将领而言,商鞅变法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赢得战斗,还要确保自己阵亡的士兵数量少于敌军。若是阵亡的士兵过多,不仅得不到军功,还可能遭到惩罚。这使得秦军在作战时更加注重战略,要求将领们尽可能减少伤亡,提高作战效率。
这种制度下,许多军官通过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迅速飞黄腾达。而其中最为出色的,莫过于被誉为“战神”的白起。
白起:三大战役成就“战神”之名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逐渐崛起了一位杰出的年轻将领——白起。他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官,但凭借出色的军事才华和过人的勇猛,很快就脱颖而出。公元前278年,白起率领秦军十二万大军与韩魏联军展开决战。敌军联军人数远超我方,且驻扎在险峻的河谷中,许多将领都认为这场战斗难以取胜。然而,白起没有畏惧,他亲自指挥进攻,经过一天的殊死战斗,成功歼灭敌军主力,并活捉齐王。此役,秦军仅损失一万,却斩杀敌人八万,战后还夺得五座城池。凭借这场胜利,白起的名声大噪,他的军功爵位也迅速提升,从原本的十二等左更直接晋升为十六等的大良造。
八年后,楚国再次对秦国发动攻击,白起再度被派往前线。在鄢郢之战中,白起凭借出色的战术,成功全歼楚军主力,攻占了楚国的重镇郢都,再一次声名鹊起,受到了秦王的高度赞赏,并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60年,赵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爆发。赵国调集了四十五万大军,秦国则只有八万。面对敌军压倒性的优势,白起巧妙运用了反间计,成功断绝赵军的粮道,并制造了敌军内部的猜忌和混乱。最终,白起以四万人的损失击溃赵军,彻底消灭了敌军的主力,这一胜利对秦国的统一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大经典战役奠定了白起在战国时期“战神”的地位。然而,尽管白起立下了如此赫赫战功,他的爵位却停留在了大良造这一等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白起为何止步于大良造?
原来,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授爵制度明确规定,大良造是战场上最高的军官等级。要想晋升,必须进入朝廷担任文官职务,这意味着白起必须离开前线,不再直接统领军队。然而,白起自己并不愿意离开战场,他坚持要继续为国家效力。因此,他的爵位就定格在了大良造。尽管秦王深知白起的战功非凡,仍特别加封了他“武安君”这一荣誉,以表彰他在战场上的杰出贡献。
此外,白起仁爱待士,军中将士皆愿追随他征战。因此,秦王也不愿轻易让白起离开前线,担心秦军的战斗力因此受到削弱。种种现实考量,使得白起的爵位未能更进一步。
嫪毐:借势上位的权臣
与白起的军事才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嫪毐。嫪毐虽然无任何军事才能,但却通过与赵太后的关系,迅速攀升至权力的顶峰。公元前247年,秦王政登基,赵太后掌握大权,而嫪毐借机讨好赵太后,成功获得了第一等爵位——彻侯,甚至一度成为秦国爵位最高的人之一。
嫪毐不仅仅依赖权力交易,还因其与赵太后的关系,得到了许多特权。他甚至与赵太后私通并生下了两个私生子,显然赵太后对他宠爱有加。然而,嫪毐并无任何实战经验,只是一个懂得拉关系的机会主义者。最终,他的权势随着赵太后失势而崩塌,秦王政察觉到其阴谋后,将其捕杀,彻底断绝了嫪毐的权力。
体制的局限与机会主义的成功
通过白起与嫪毐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秦国这一军功贵的体制,并非完全以实际能力来评定爵位。在这种体制下,虽然白起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但由于制度的限制,他无法晋升到更高的等级。而像嫪毐这样没有任何军事才能的权臣,却能依靠权色交易快速上位,最终却因为失势而迅速覆灭。
这一现象也暴露出一些体制的局限性。有时,即便一个人的能力出众,也难以突破制度的限制;而那些机会主义者,只要借势得当,便能迅速飞黄腾达。然而,正如古语所言,“爬得越高,跌得越重”,没有实质性的根基,最终终究会因失势而崩塌。
结语
从白起与嫪毐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杰出人才即便因制度局限无法获得更高荣誉,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使命;而那些依靠权势上位的奸佞小人,则终究会因为失去支持而跌入深渊。在复杂的历史中,天道酬勤,真正的才华和正义终究会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