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割据,各国争斗不休,战火弥漫。这个时代的乱象不禁让人感叹,而那些如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强国的崛起,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无数波澜。但在七雄之中,燕国的存在感却始终不高。甚至在北方胡人入侵之时,燕国的都城一度被攻陷,差点灭国。直到齐国的援助,才使燕国得以恢复。即便在秦国统一六国后的起义中,其他各国的王子纷纷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唯独燕国彻底灭国,再也未曾复兴。
后来的南燕、前燕、后燕等政权,虽名为燕国,但与古燕国早已无关,实为鲜卑族所建。燕国本是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姬奭的封地,位于周朝的东北边境,原本只是一个偏远小国,地处中华文化圈的边缘。最初,燕国的疆域仅限于渤海一带,直到燕昭王改革后,才短暂迎来了一段盛世,开疆拓土,扩展至辽东半岛,算是建立起了一个名义上的大国。然而,这片苦寒之地,以及频繁受到东胡、山戎等游牧民族侵扰,使得燕国的国力始终未能强盛。
然而,就是这个看似弱小的燕国,却曾几乎吞并强大的齐国,令世人咋舌。当时的齐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鱼盐资源,国力强盛,但燕国为何能反败为胜,征战至齐国的腹地?其中,竟然与一次“禅让”有关。
燕王哙年事已高,政事逐渐交给国相子之处理。此时,燕国尚处于周朝文化的边缘,政治体制尚显原始,君王对中原文化有着强烈的向往。受到鹿毛寿的建议,燕王哙效仿尧舜禹,将王位禅让给了子之。然而,正当朝堂的权力交替,燕国的贵族却感到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太子姬平,他原本的王位被外人夺走,不能忍受,最终导致了王位争夺战的爆发。
公元前315年,子之掌权后不久,太子姬平便联合外部势力发起了反抗。由将军市被领军攻入王宫,但因内部分裂,形势一度陷入混乱。此时,齐国见燕国的内乱,趁机派兵“平乱”。齐军以“正义之师”自居,很快占领了燕国的都城,并将子之及其家族杀害,燕国全境沦陷。齐国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其他国家的不满,赵国、魏国、楚国等纷纷站出来反对,认为齐国的扩张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在这动荡时局下,燕国得到了赵国的支持,燕公子姬职被送还燕国,复国之事遂得以实现。姬职即位后成为燕昭王,他大力改革,重用贤才,迅速恢复了燕国的国力。在他治下,燕国逐渐恢复了盛况,并开始谋划报仇。
经过28年的复兴,燕昭王已经准备好为燕国复仇,而最大的仇敌便是曾经摧毁过燕国的齐国。通过广泛的外交手段,燕昭王联合了赵国、魏国、韩国等国,共同发起了针对齐国的攻势。燕国派出乐毅指挥联军,经过一系列激烈战斗,齐军士气低落,最终在济水一战中大败。乐毅趁胜追击,最终攻破了齐国的首都临淄,成功占领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市,只有莒和即墨两城依旧存留在齐国手中。
这一胜利,使得燕国得以报仇,复兴的雄心得以实现。燕昭王不仅恢复了燕国的疆域,还进一步扩展了领土,将辽东半岛纳入控制,迅速跻身为战国七雄之一。这一切的成功,离不开他招贤纳士的眼光和合纵连横的智慧,而燕国的崛起,也为战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