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在临安的大理寺被冤枉陷害,最终含冤死去时,他的愤怒和痛惜几乎无法抑制,他在临终时留下了“天日昭昭”的悲叹。几百年来,不论是朝堂中的士子,还是乡野的百姓,人人心中都怀着对秦桧的深深仇恨,痛恨之情似乎从未消散。然而,岳飞的死让许多人产生疑问:岳飞麾下的十万岳家军到底去了哪里?为何在岳飞陷入困境时,他的精锐部队竟没有出手保护他?即便岳飞在生前已下令岳家军保持克制,为什么他死后,这支忠诚的队伍没有站出来为他复仇?
要理解这一切,必须从宋朝的历史背景谈起。自宋朝建立以来,宋朝就有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重文轻武,尤其对武将的疑虑和防范达到极点。这种心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赵匡胤建立宋朝时的“陈桥兵变”。那时,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了皇位,这让他对武将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和警觉。从此,历代宋朝皇帝对武将始终保持防范,不信任他们的忠诚和动机,甚至采取压制政策。到了赵构即位时,这种对武将的猜疑达到了极点。
赵构的心态特别复杂。虽然他心生疑虑,并对武将保持高度戒备,但又因金人威胁,不得不依赖这些武将来保卫国家。如果没有他们的保护,南宋的命运也许会和北宋一样,落得个被金人掳走的下场。正因如此,赵构时而亲近武将,时而又极为反复无常。
1127年,北宋都城汴梁被金人攻占,宣告灭亡。金人假意和谈,骗取宋钦宗入金营逼其称臣,又掠夺了宋朝国库,甚至提出要求五百名少女赔偿,侮辱了宋徽宗与宋钦宗,并将他们与宫中百官一同掳走,进行暴力和侮辱。在这场“靖康之难”后,北宋百姓遭受重创,死伤惨重,瘟疫肆虐,金人对民众的掠夺让百姓忍无可忍,甚至为了生存不得不食用树叶、猫狗。金人还将百姓强行作为“人肉”,令大地满目疮痍。
而这一切,直接导致了赵构的继位,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年号建炎。尽管他继位后采取了对金人的软弱应对策略,但南宋的形势依然极为严峻。赵构的软弱和避让让朝廷士气低落。
在这种困境中,年仅25岁的岳飞挺身而出,决心恢复宋朝的领土。在靖康之难前,岳飞已经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与金军交锋并屡次获胜,逐渐赢得了军中的威望与战功。尽管如此,赵构对岳飞的忠诚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反而在岳飞提出收复失地的建议时,对其冷漠以对,甚至将他罢免。岳飞虽然被迫离开军队,但依旧没有放弃抵抗,他继续在民间寻找机会,最终被张所招募,重返战场,开始了与金军的殊死搏斗。
岳飞的岳家军在南方的战斗中屡战屡胜,取得了显赫战功,也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岳家军到哪里,哪里就有胜利,百姓纷纷视岳飞为救世英雄。岳飞的军事才能为南宋赢得了声誉,但在与金军金兀术的郾城之战中,岳飞凭借非凡的战略眼光再次以少胜多,重创金军,成为宋金战争的转折点。
然而,岳飞的荣耀未能长久。在他不断收复失地、击败金军时,赵构开始感到忌惮,害怕岳飞这些强大的武将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下令让岳飞撤回部队,寻求与金国的和谈。这一决定令岳飞失望至极,也加剧了南宋的内部分裂。赵构对岳飞的猜疑愈加深重,尽管岳飞战功赫赫,但他却多次收到赵构的命令,让他回到朝廷。
岳飞性格刚烈,绝不向权力低头,与赵构发生了频繁冲突。最终,赵构与秦桧联合,策划了对岳飞的致命陷害,凭借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处死。岳飞虽然死去,但他一生的忠诚与牺牲,深深刻在民众的心中。而他的死,至今仍是历史上让人痛心的伤口。
岳飞的死,不仅意味着一位忠诚将领的陨落,也标志着南宋失去了一次恢复失地的机会。宋高宗赵构与秦桧的和解政策最终导致了南宋百姓的深重苦难,而岳飞的名字,在百姓心中激起了永恒的愤慨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