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曾国藩,大清王朝的“同治中兴”可能就不会存在,而大清的国运也可能因此缩短五十年。可以说,曾国藩一人,或者说他领导的一批人,挽救了当时岌岌可危的清王朝。
面对外敌入侵,外国势力想要的是清朝的资源和市场,而太平天国起义则直接威胁到了清朝的生存。对于大清来说,资源和市场可以一时争取,但国家的生存只有一次。正因为如此,清朝统治者宁可在外国压力下苟延残喘,也不能允许太平军夺走王朝的性命。
太平天国的起义暴露了清朝八旗兵的弱点,同时也给被压制了二百年的汉臣提供了崛起的机会。曾国藩正是这些突起汉臣的领袖,而太平天国的风暴,给了他们百年难得的施展空间。尽管太平军最终被曾国藩剿灭,但当年太平军席卷大半个中国,直逼京师,让清朝统治者极为忌惮。咸丰帝甚至感叹,谁能铲除太平军,事后封王?虽然史书未必记载这句话,但面对当时的危机,这种感叹不足为奇。事实证明,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铁骑击败北上太平军,俘获两位首领林凤祥和李开芳,因此获得亲王封号,并世袭罔替。僧格林沁虽然没有铁帽子王的名号,但实际上享有同样权利,最终也因捻军战死沙场。
似乎冥冥之中,这场起义的兴起与覆灭都与起义军有关。但僧格林沁在清廷的宠遇与权势却是实实在在的,他死后还被破例配享太庙,在清朝历史上,能享此殊荣的蒙古王仅有两位,一位是康熙女婿策棱,另一位就是僧格林沁,他也是清朝最后一位获得这一待遇的蒙古亲王。
相比之下,功劳同样卓著的曾国藩,却未能享受如此殊荣。论爵位,他比僧格林沁低了六个等级。咸丰帝曾承诺封剿灭太平军者为王,曾国藩剿灭了整个太平天国,却只封一等侯爵,连郡王都未获。清初曾有汉臣封王的先例,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甚至吴三桂也被封王。为何曾国藩未能受封?原因可能在于他深知前车之鉴——许多被封王的汉臣最终都命运悲惨,耿仲明自杀,孔有德兵败自杀,尚可喜被气死,而吴三桂结局更为复杂。曾国藩放弃王爵,也是明哲保身,即便能压得住王爵,他的子孙未必能享福。
曾国藩深知,爵位虽然荣华,但远不如死后能配享太庙来得荣耀。汉人虽不能封王,但并非不能配享太庙。张廷玉虽只是三等伯爵,却因辅佐雍正登基而最终配享太庙,这说明汉人凭功勋和贡献,也是可以获得极高荣誉的。曾国藩心中自然向往同样的殊荣,若能死后配享太庙,便算无憾。可惜,清廷并未如愿,汉人自乾隆以后再无此机会。而僧格林沁之所以能享有亲王封号和配享太庙的待遇,不仅因军功,还因其特殊的皇家血缘,这一点曾国藩无法比拟。
最终,曾国藩只能在军功卓著却身世不及僧格林沁、笔杆子不如张廷玉的情况下,接受现实。他虽未封王爵,也未获配享太庙,但死后获得“文正”谥号,这在清代汉臣中极为罕见,也算是一种认可与慰藉。曾国藩以自己的智慧与谨慎,守住了性命,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