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时,朱元璋共有34位开国功臣,然而他最终却杀了其中的30人。剩下的四位幸运功臣为何能够幸免于难?他们又是谁呢?
洪武三年,朱元璋为这些开国功臣封爵,根据他们的功劳大小,赐封了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和两位伯爵。然而,洪武八年,廖永忠因涉嫌僭越被杀,这一事件成为了朱元璋清算功臣的开始。历史上,春秋时期的范蠡就曾提醒文种,帝王心术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然而文种因贪图荣华富贵没有听从劝告,最后因“谋反”被勾践赐死。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也曾为巩固政权,狠心处置功臣,但与朱元璋相比,他的手段显得轻微得多。
清朝的史书、民间传说以及许多小说中,朱元璋常被描绘成一个滥杀无辜、心狠手辣的暴君。的确,他杀了不少开国功臣,但并非如传言中所说的那样,随便滥杀或错杀。关于朱元璋屠杀功臣的故事,有两个广为流传的版本:一种认为,朱元璋杀了81位开国功臣,仅剩三位;另一种则说他杀了38位功臣,仅有一人幸免。显然,这些说法并不准确,很多都只是后人附加的虚构。
根据《明史》的记载,洪武22年之前,已有26位开国功臣去世。除了廖永忠、朱亮祖被赐死,郑国公常茂被流放外,其他人大多因病去世。此外,还有说法认为朱元璋封赐了21位功臣,并让他们享有太庙祭祀的权利。5人因意外死亡,7人因战死,9人因病去世。如果史书记载属实,那些功臣的死亡并非因为“兔死狗烹”的阴谋。事实上,太子朱标的死才是朱元璋开始大规模清除功臣的导火索。
朱元璋从贫困的乞丐一路奋斗至帝国之巅,建立了大明王朝。他从一开始就把长子朱标视为接班人,并全力培养他继承江山。朱标十岁时被立为世子,成为皇位继承人。然而,命运弄人,朱标因病去世,年幼的朱允炆虽然被立为“皇太孙”,但他的年龄和经验都不足以稳固国家的未来。面对江山的危机,朱元璋决定采取极端措施,清除那些可能威胁到政权的开国功臣。
传闻中,朱元璋甚至亲自策划了一场“火烧庆功楼”的阴谋。庆功楼建成时,朱元璋邀请群臣共聚。酒宴过后,朱元璋突然起身离席,而刘伯温却感到不安,紧随其后离开了庆功楼。没多久,庆功楼便被大火吞噬,楼内数千名官员无一幸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四位开国功臣竟然逃过一劫。为什么朱元璋没有杀这四个人呢?
这四人之所以能够幸免,首先要看他们与朱元璋的关系。第一位是汤和,他与朱元璋的关系非常密切。朱元璋能加入义军,正是因汤和的引荐。汤和虽封侯之后,一直保持低调、不争功名,因此无论从私情还是公事上看,朱元璋都没有理由处置他。
第二位是长兴侯耿炳文,他性格低调、谨慎,对朱元璋始终忠诚。由于他完全服从朱元璋的领导,深得皇帝的信任。
第三位是耿炳忠,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是朱元璋的“金牌打手”。他不仅忠诚,能力也出众,这样的军事人才自然不可能被朱元璋轻易舍弃。
这四人因为忠诚和与朱元璋深厚的个人关系,成功逃脱了厄运,而最终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