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七个大国经历了几百年的争斗,但这些国家似乎从未面临过粮食短缺的问题。与之相比,诸葛亮在执行北伐时,虽然只有短短六年的时间(228年到234年),却每次都面临粮草不足的困境。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特别是考虑到诸葛亮所在的益州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鱼米之乡”,粮食资源非常丰富。那么,战国时期为何没有粮食短缺的记录,而诸葛亮为何总是缺粮呢?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原因:
1. 诸葛亮频繁发动战争,消耗巨大
在六年的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几乎每年都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战争的频率极高。如此高密度的战斗,必然消耗大量的粮草和资源。即使战争本身没有失败,军队也需要在路上行进,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些士兵,本可以留在家乡耕种,为蜀地生产更多粮食,可惜他们却被迫参战,导致粮食消耗更加严重。
此外,诸葛亮每次出征都极为谨慎,虽然避免了较大的失败,但也因此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样看来,战争虽未失败,但也没有太大收获,时间与粮草的消耗却是无法避免的。
2. 北伐为远征战,运输困难
诸葛亮的北伐行动是从蜀地出发的,而蜀地与中原地区之间相距遥远,古代交通不便,使得整个远征之路异常艰难。运输粮草是其中的最大难题之一。虽然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这样的运输工具,解决了在崎岖山路上的运输问题,但这并没有根本解决粮草的供给问题。士兵们可以走路,但粮食必须由人力肩挑背驮,运送粮草非常辛苦。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一旦发动远征,战争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例如秦穆公曾试图征伐中原,但由于距离太远,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也让他意识到,远征超出自身能力范围,最终选择将争斗范围局限于西域,而未尝试中原的争霸。
3. 诸葛亮坚持严格纪律,拒绝掠夺
当许多古代战争需要解决粮草问题时,常见的做法就是“就地取材”。例如成吉思汗在征战时,经常从占领的地方获取粮食,甚至通过抢夺敌人或民众的物资来补充自己的供应。而霍去病在打匈奴时,也采取了类似策略。然而,诸葛亮并没有选择这种方式。他始终坚持秉持着“解救百姓”的理念,而不是通过掠夺地方百姓来获得补给。这也意味着他无法通过抢夺补给来缓解粮食不足的问题,必须依赖外部资源或内部生产,但由于战争频繁且跨度较长,始终无法保证充足的粮草。
4. 诸葛亮用缺粮作为退兵借口
每当战局不利时,诸葛亮常常以“缺粮”为理由,宣称因为粮草不足,才不得不撤退。事实上,这也许只是一个方便的借口。例如,当李严未能及时送粮时,他向诸葛亮报告粮草不足,而诸葛亮也接受了这个理由,选择撤兵。之后,当李严向诸葛亮解释说,粮草其实是充足的,诸葛亮并未过多追究,退兵的决定也很可能是出于其他战略考虑。对于一位臣子来说,撤退时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面对上级时,缺粮是一个比较合情合理的借口。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缺粮,涉及到战争频繁、地理远征、纪律要求严格等多个复杂因素。在这几方面的影响下,尽管益州是“天府之国”,粮食充足,但诸葛亮的北伐依然难以解决后勤供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