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湣王四十年,齐国遭遇了五国联合讨伐,最终在济水以西的战斗中被击溃,除了军事重镇莒和既墨,其他地区全部沦陷。齐湣王在战乱中去世,他的儿子田法章为了躲避杀身之祸,隐瞒身份逃到莒地的一位封君家中做仆人。封君的女儿认为田法章与众不同,气质出众,便与他建立了交情。最终,田法章被支持新齐王的大臣找到,成功成为了新一任齐王,史称“齐襄王”。齐襄王在莒地待了五年,直至田单从既墨出兵收复全境后,才得以返回国都临淄。那个曾在他落难时与他交往的封君家女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王后,被称为“君王后”,并为齐王建下了继承人。
齐襄王在位十九年后去世,齐国的实权落到了君王后的手中,她专权长达十六年。在这段时间里,君王后的治国方针是“事谨秦,与诸侯信”,也就是小心侍奉秦国,并与其他诸侯国保持良好关系。可实际上,君王后专权期间并未与诸侯建立友好关系,反而对秦国的压迫采取了顺从的态度,任由秦国占领其他诸侯的土地。
齐王建三年,赵国因战争陷入粮食危机,向齐国求援。赵国希望齐国能够帮助抵抗秦国,但秦国却制定了两种应对方案:如果齐国援助赵国,秦国会撤兵;如果齐国不援助,秦国将全力进攻。赵国的求援消息传到齐国后,周子进向齐王建进谏,指出赵国是齐国的重要屏障,若赵国灭亡,齐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周子进还表示,齐国如果援助赵国,不仅能保住赵国,也能提升齐国的威望。然而,为了不得罪秦国,君王后拒绝了这一建议。结果,赵国最终被秦国消灭,长平之战中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从此山东六国再无一个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然而,君王后依旧无视形势变化,任由秦国吞并其他国家的土地,视而不见,不肯出兵支援。这种愚昧的政策持续了整整十六年。齐王建继位后,身边的大多数朝臣受到秦国贿赂及君王后思想的影响,对秦国不再抱有敌意,反而趋于亲近秦国。
随着秦国不断扩张,齐王建的态度也变得更加软弱。在秦国逐一灭掉三晋、楚国、燕国等国后,齐王建更是亲自前往秦国朝见秦王,这让人觉得极为荒唐。齐国与秦国的接壤也越来越近,然而齐国依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行动。
直到秦国陆续灭掉周、三晋、楚、燕等国,齐王建开始感到恐慌,再度想到前往秦国朝见秦王。齐国都城的司马横戟拦住了他,问他:“我们是为了江山社稷立王,还是为了您个人立王?”齐王建回答“为了江山社稷”,司马横戟接着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朝见秦王?”齐王建一愣,最终没有前往秦国。
然而,当即墨的大夫提议齐王建招募各国残党、复兴齐国时,齐王建直接拒绝了这个提议。尽管他有机会恢复齐国的威望,他依然选择了屈服于秦国的压力。
在君王后的亲秦政策影响下,齐国最终在秦国的吞并下彻底灭亡。齐王建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决策问题,更多的是因为他母亲君王后对秦国的过度依赖和软弱政策。相比之下,秦国的宣太后有着更强的权谋智慧,而齐国的君王后则显得格外愚昧无知。在秦国逐一灭掉六国后,齐国的灭亡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