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后,你是否又在刷手机、点外卖,感叹时光虚度?与其在喧嚣中迷失,不如来一场穿越,向最懂生活的宋朝人取经。
在千年之前的汴京,文人们的周末从不无聊。“雅事四艺”——点茶、焚香、挂画、插花。这“四般闲事”,并非士大夫的专利,更是一种深入市井的精致生活态度,将平凡的日常过出隽永的诗意。
这个周末,不妨暂时放下琐事,跟随我们的指南,用宋人的智慧,为自己的生活注入一丝风雅与从容。
1
点茶 · 一盏浮沫里的乾坤
在现代人热衷于手冲咖啡拉花时,宋人早已在茶汤上“作画”了。
宋代的点茶法,极致繁复。不再是唐代的煎煮,而是将团茶炙、碾、罗,得到细密的茶粉,投入盏中,注入沸水,用茶筅快速击拂,打出丰盈持久的沫浡(茶沫)。
宋徽宗赵佶在其权威茶学专著《大观茶论》中详细描述了标准:“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这描述的正是点茶的最高境界——乳点饽。
这股风气从宫廷蔓延至市井。在汴京的茶坊里,点茶技艺的高低是店铺的核心竞争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相关研究中指出,从北宋墓葬出土的众多精美茶具,印证了当时饮茶之风的盛行与考究。
【周末怎么学】尝试用现代抹茶粉,以茶筅或搅拌棒快速搅打,体验“击拂”之趣。当细腻的泡沫浮现时,你便触摸到了宋人风雅的一角。
2
焚香 · 一缕暗香中的修养
宋人的香,不是简单的“闻”,而是完整的“修”。他们不爱浓烈,独爱幽淡的“合香”。将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等多种香料,依据“君臣佐使”的原理调和,用炼蜜粘合,制成香丸、香饼,隔火慢熏,追求只闻香气、不见烟的含蓄境界。
据宋代文献记载,文豪苏轼也是制香高手,其传世的“雪中春信”一方,便是为了捕捉梅花初绽时的冷冽清香,展现了宋人对气味意象的极致追求。
在河南开封博物馆的“东京梦华”展厅中,你可以看到宋代瓷制香具的简约与精美。焚香对于宋人,是读书、品茗、会友时不可或缺的意境营造,是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
【周末怎么学】选择一款天然香材或合香,使用电香炉或隔火熏香,在缕缕青烟中,平心静气,感受“犹疑似”的朦胧美。
3
挂画 · 一轴画卷里的胸襟
宋人的“挂画”,并非随意悬挂,而是特指鉴赏名家书画。在雅集、文会时,主人会拿出珍藏的卷轴,与宾客一同赏玩、品评。
画作的主题,不再是唐代的宗教人物或壮丽山水,而是更富文人意趣的米氏云烟、寒江独钓。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经典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准则,也反映了宋人寄情于景、向往林泉的内心世界。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城的繁华,而同时期众多的山水小品,则映照出宋人书房内的精神桃源。赏画,是与古人对话,也是对自己胸中丘壑的审视。
【周末怎么学】为自己的书房或客厅精心挑选一两幅复制的宋画或书法作品,定期更换。在欣赏其笔法、意境的同时,也是在构建自己的审美空间。
4
插花 · 一瓶清供下的意境
宋代是中国插花艺术的鼎盛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无不热衷。
与唐代的富丽堂皇不同,宋人插花讲究清、疏、雅、韵。他们追求线条之美,花材数量不求多,而重姿态与意境,体现道家“清静为天下正”的哲学思想。
《梦粱录》记载:“汴京熟食借,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良人。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可见,插花与挂画一样,是生活空间的标配。
宋人还形成了系统的花器美学,铜器、瓷器、竹篮、古壶,皆可为之。在河南博物院陈列的宋代花器,如琮式瓶、玉壶春瓶等,其简洁典雅的造型,至今仍是中式插花的经典器型。
【周末怎么学】不必追求繁复花型。选择一两枝当季花枝,用一个素雅的花瓶,根据其自然形态进行修剪和固定,营造出一份疏朗有致的空间美感。
❖ ❖ ❖ ❖ ❖
宋人的风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它是在日常琐碎中,提炼出美与仪式感,将生活过成一种修养。
在这个追求“松弛感”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必完全复刻古法,但可以借鉴这份精神——于忙碌中觅得片刻闲暇,专注于一件无用之事,滋养内心,这便是穿越千年的风雅共鸣。
◎本文来源“河南卫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