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在围攻开封的过程中,展开了三次激烈的攻势。围城战从五月持续到九月,接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守城的明军面临了极为严峻的局面。由于长时间的围攻,城内的食物几乎被耗尽,连树皮和野草根都成了最后的“食物”。明军士兵们面色苍白,身体虚弱,根本无力进行突围。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开封的守将高名衡与其他几位主官在朱家寨堤口召开紧急会议,共同商讨对策。他们想利用黄河水流的力量来淹没围攻的农民军。然而,李自成早已意识到,经过长时间的围城,他的军队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于是他决定在马家口的堤坝处开口,让黄河的洪水淹没开封。
史书记载,九月的秋天,天降暴雨,雨水几乎没有停歇,整整一个月。河水暴涨,形势愈发紧急。为了改变困境,明军果断地决开了黄河朱家寨的大堤。10月9日,堤坝被打破,汹涌的黄河水像猛兽一样咆哮着奔腾而出,直冲向开封城。农民军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洪水毫无准备,他们原本在围攻中等待进攻的时机,却没想到这场洪水会在关键时刻爆发。瞬间,数万人被水吞没,葬身其中。幸存者仅有约两万人。
10月10日,农民军决定再次打开黄河马家口的堤坝,导致两处决口,河水更加汹涌澎湃,宛如万马奔腾般的浪潮轰然倾泻。开封城北门很快被急流淹没,洪水从东南门冲出,整个城市再次被淹没。
到了傍晚时分,浑浊的黄水已经涨到数丈深,钟鼓楼和明宗藩周王府城变成了孤岛,周围的土地被吞没成汪洋一片。史料记载,开封城内的民居几乎被洪水淹没,成千上万的居民丧命,水面上漂浮着无数尸体。开封的居民总数约有一百万,而大水退去后,仅剩下两万余人幸存。当洪水退去,城市大部分房屋被厚重的淤泥覆盖,残破不堪。来自溃堤的洪水继续东流,九天后冲入了雎州城,并向东南蔓延至亳州。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多种人为因素,黄河的水道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