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赐给刘伯温一位美丽的侍姬,实际上是为了监视他。后来,刘伯温因为某些问题得罪了朱元璋,皇帝决定处罚他,命令他每天抄写一篇毫无意义的文章。虽然这项惩罚并不严厉,但日复一日的抄写让刘伯温非常厌烦。时间一长,朱元璋似乎忘记了这件事,刘伯温也渐渐松懈了。直到有一天,朱元璋突然下令检查“作业”。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而如果你为像朱元璋这样的帝王效力,必须格外小心谨慎。朱元璋的心机深不可测,刘伯温虽是天才军师,精通天文、兵法、谋略,辅佐朱元璋打下江山,帮助他在短短八年内登上了皇位。朱元璋十分器重刘伯温,常称其为“吾之子房”,足见刘伯温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刚开始,刘伯温年长朱元璋,皇帝称他为“老先生”,并且对他非常尊敬。那时,他们的关系亲密如同小夫妻,感情非常融洽。然而,当朱元璋登基为帝后,他与刘伯温的关系开始疏远,称呼也从“老先生”变成了“尔刘基”。而在刘伯温功成名就时,朱元璋仅封他为伯爵,虽然刘伯温为帝国立下赫赫战功,但他依然被置于一个并不显赫的位置。
刘伯温并未因被冷落而气馁,他深知高官厚爵往往带来更多的嫉妒与猜忌,因此他保持低调,每日饮酒下棋,口不言功,努力明哲保身。即使如此,朱元璋并没有放松警惕,时常寻找刘伯温的过错,以便找借口治罪。尽管刘伯温身居高位,但随着国家的稳定,他在朱元璋心中越来越显得危险。
有一天,刘伯温的妻子去世,朱元璋为了让刘伯温安心,赐给他一名美丽的侍姬。刘伯温心知肚明,这个侍姬不过是皇帝派来监视自己的。若他拒绝,可能引起皇帝更大的怀疑,于是他只能接受。时间一长,刘伯温渐渐感到不安,觉得自己始终处于朱元璋的监控之中。
某次,刘伯温真的犯了错,朱元璋勃然大怒,虽然没有重罚他,但下令他抄写一篇毫无意义的文章。抄写这种任务不难,但长时间如此,确实让人心烦意乱。刘伯温对此十分厌倦,日复一日的抄写让他身心疲惫。随着时间推移,朱元璋似乎已经忘记了这项惩罚,态度也渐渐回暖,两人的关系又恢复了亲密。
然而,刘伯温没有预料到朱元璋的心机如此深远。年过六旬的刘伯温渐渐松懈,觉得皇帝已经忘了这回事,于是停止了抄写。没想到,几个月后,朱元璋突然传令,要求刘伯温带着抄写的文书赶到宫中接受检查。刘伯温一时慌了神,觉得自己可能要栽在朱元璋手里。
此时,那个美丽的侍姬从卧室拿出了文书,原来她早已看透朱元璋的心思,并私下替刘伯温完成了抄写。虽然朱元璋突然查作业,但侍姬的举动确保了文书数量充足,时间也刚刚好,刘伯温未被发现。然而,朱元璋翻看文书时,发现其中的字迹不尽相同,疑惑之下,他追问刘伯温。刘伯温不得不承认是侍姬代笔。虽然这件事的真相浮出水面,但文书数量是合格的,朱元璋也只能默默叹息,放刘伯温回家。
刘伯温松了口气,急忙回家打算感谢侍姬,却在家中发现她已死于非命,躺在血泊中。显然,朱元璋对侍姬心生忌惮,决定除掉她。此时,刘伯温的健康状况也急剧恶化,不久便感染了风寒,身体逐渐虚弱。朱元璋随后派遣刘伯温的死敌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探望。刘伯温心知肚明,朱元璋此举乃是为了加速他的死期。果不其然,服下御医开出的药后,刘伯温中毒身亡。朱元璋随后将刘伯温之死的责任推到胡惟庸身上,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用意。朱元璋的心机,真是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