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大战是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战役。大战之初,吴三桂的军队节节败退,清军趁机加入战局,李自成的大顺军猝不及防,最终遭到惨败。这场战役直接导致清军顺利入关,大顺政权退往陕西,清朝也由此奠定了统一中原的基础。
从兵力上看,大顺军在山海关本是占优的。吴三桂最初募兵约七千,再收降唐通兵约两万,总兵力约三万。清军方面,据《南明史》记载,约有七八万人,多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李自成的大顺军出征山海关时,史书记载差异很大,有五万、六万、十万甚至二十万之说。综合各方资料,前锋由刘宗敏率领约六万人先行,后续兵力加上可达十万以上,因此在数量上,大顺军略占优势。
然而,大顺军最终失败,关键原因在于对形势判断不足。李自成急于招降吴三桂,却未料到吴会转而投向清军。大战前,李自成对清军情报不清,行动缓慢,使得大顺军到达山海关时,清军已布好阵势等待。大顺军先与吴三桂军交战,双方在一片石、西罗城展开激战,依靠人数优势和地势优势,大顺军一度压制吴军。但吴三桂不甘失败,暗中与清军联手抵抗,使大顺军无法顺利进入关内。
清军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策略,在李自成与吴军激战疲惫之时,派出阿济格、多铎各率两万精骑乘风突袭,突如其来的攻击使大顺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伤亡惨重。再加上牛金星未能及时带来援军,大顺军彻底溃败,损失数万人。
这场战役显示出李自成的大顺军对清军骑兵缺乏经验,对援军依赖过高,加之吴三桂背叛,使其败局不可逆转。
有人设想,如果张献忠的大西军及时支援李自成,战局是否会改变?实际上,这是不现实的。大西军主要活动在川渝地区,李自成则在北方展开势力扩张,双方关系紧张,几乎没有合作基础。即便大西军真的参战,也可能暂时增强大顺军兵力,但李自成在经历与吴三桂的消耗战后,仍需面对清军精锐骑兵,胜算未必大。更重要的是,即便两军联合,也涉及利益重新分配,而李自成刚刚打下北京,绝不可能轻易与张献忠共享江山,因此大西军支援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的来看,山海关大战的胜负,最终由清军的巧妙策略和吴三桂的背叛决定,而大顺军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却因判断失误和缺乏协调,最终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