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突然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联完全没有防备,遭受了严重的失败和巨大损失。对于这场灾难,常见的解释是德国背信弃义、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奋起抵抗,展开了卫国战争。但实际上,苏联的惨败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隐情。
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意图快速击溃苏联,而少有人知道,早在此计划出台之前,斯大林就已经制定了秘密的“大雷雨计划”,准备先发制人攻击德国。斯大林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态度,实际上和希特勒类似,都只是权宜之计,早就预料到苏德终将一战。朱可夫还在西伯利亚时,斯大林已经详细策划了针对德国的进攻方案,并且保密措施非常严密,成功避开了德国的注意。
斯大林原计划在德国被西线战局拖住时,从东线突袭德国,但德国闪击西欧战役进展顺利,法国迅速投降,英国远征军撤退,这打乱了苏联的原定节奏。斯大林本希望借助德军在西线的困境,集中力量夺取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甚至与英法盟军在欧洲大陆汇合,进一步扩展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然而,西线局势过于顺利,使得苏联计划不得不调整。
为了实现“大雷雨计划”,1941年2月,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下达训令,强调随时应对战争威胁,并提出“进攻为主”的战略思想。苏军秘密开展了多次大规模演习,制定了西线和东普鲁士的备用进攻方案,试图通过闪击战迅速解决战斗。但由于苏联西部的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燃料供应紧张、机械化部队指挥通信不完善等问题,计划的实施远比预期缓慢。即便如此,苏军仍在积极改进装备和战术,以实现斯大林的意图。
苏军原本计划先夺取德占波兰和罗马尼亚的油田,以削弱德国军力。因此,苏军在边境部署了大量兵力,准备随时发动进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开战初期苏军没有做好充分防御——前线部队的首要任务是准备进攻,而非防守。当德国真正发动进攻时,苏军甚至试图反击进入德国境内,但这种突如其来的反击反而加剧了初期混乱,使战争开局更加被动。
总体来看,苏联在1941年遭受惨败,并非完全是措手不及的结果,而是在积极筹备“大雷雨计划”时,因多种因素导致战局失衡。斯大林的计划显示出他早有打击德国的意图,但现实条件和德国的闪击速度,使得苏联不得不在战争初期承受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