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点在魏、蜀、吴三国之间体现得淋漓尽致。汉末三国鼎立的六十余年里,孙刘联盟抗曹成为大势所趋,但这种联盟并不牢固。魏、蜀、吴三国之间攻守易位,你来我往,战事连绵,局势异常复杂。
公元221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发动大规模西征,这是蜀汉与东吴自211年孙夫人挟持阿斗、215年湘水划界、219年偷袭荆州之后的第四次直接冲突,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为了确保战役胜利,刘备甚至暂时放下了“恢复汉室”的政治口号,还特地派人向曹魏的曹丕致书吊唁,表达友好,以示自己的战略选择并非针对曹魏。
关于刘备出征的兵力,《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孙权请求曹魏援助时报告,“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这四万人是刘备亲自统率的主力部队,如果再加上马良从五溪调来的蛮夷兵、先期抵达夷陵的水军约万人,以及镇北将军黄权在江北防守曹魏的万余人,刘备总兵力约为六万。
刘备此次伐吴的目的远不止是夺回荆州,而是意图彻底削弱东吴的实力,类似赤壁之战前曹操的野心。这也意味着刘备公开否定了诸葛亮原本联吴伐魏的战略,先对东吴出手,再图后续征伐曹魏。因此,当孙权求和时,刘备毫不犹豫地拒绝。
回顾赤壁之战,曹操曾集结二十万大军,其中嫡系十五万,收降刘表军七万。而周瑜在给孙权的劝战书中虽极力贬低曹军,但仍坦承“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七八万”。结果,曹操二十万大军被周瑜三万兵力和刘备两万军队联手打得溃败北退。赤壁之胜显示,兵力多寡并非决定性因素,但没有足够实力支撑,战争胜算仍然渺茫。
东吴的实际兵力并不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指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孙权也曾告知诸葛亮:“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东吴经过赤壁大胜后的繁衍生息,总兵力已有约十万之众。刘备作为赤壁亲历者,对东吴实力有清醒认知,可见他带六万兵力伐吴的决定,是基于充分的自信与策略。
考古发现或许能解释刘备伐吴的底气来源。
首先,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时期简牍十余万片,其中编号6-2099的简牍记载:“建安二十四年,都尉书给将军吕岱,力瑜所将士伐武陵、长沙叛众,叛众首尾关羽……军故吏烝兄年卌九,嘉禾四年四月十八日叛走……”。这说明即便长沙划归东吴,叛乱依然频发,蜀汉在荆州的影响力始终存在,为刘备西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刘备入蜀后铸造的直百五铢大额货币,在东吴境内的出土比例远高于本地钱币。考古数据显示,出土的四千枚钱币中,约98%为蜀汉铜钱,东吴铜钱仅五十枚左右。这表明蜀汉货币已成为东吴的“硬通货”,控制了东吴的经济命脉。如果蜀汉停止输出直百五铢,东吴军需供给将受到严重冲击。东吴虽曾铸造大泉五百,但民间不认可,最终废止。
正因如此,刘备才敢无视赵云等人的反对,坚决西征伐吴。他深知兵力对比固然重要,但掌握经济与地方影响力同样关键。至于夷陵之战的惨败,并非因兵力不足,而是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这又是另一个历史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