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是唐朝的一位传奇将领,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与奋斗。他出生在蒲州猗氏(今山西猗氏县),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到遥远的西域。封常清从小生活在困苦中,营养不足,使他长得矮小、皮肤黝黑,甚至双腿长短不一。到了三十岁,他仍只是普通士兵,生活平凡,甚至尚未成家。家族因外祖父的罪行被迫流放胡城(今哈萨克斯坦),仿佛与故乡山西彻底隔绝,封侯拜相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胡城距离蒲州极为遥远,若想回到故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是前往安西都护府的龟兹,也同样遥不可及。然而,封常清的外祖父非常重视教育,坚信贫穷不能阻止读书学习。在荒凉的西域,封常清依旧潜心读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唐朝,底层百姓和没落贵族若想改变命运,有两条主要道路:科举和军功。尤其在边疆,军功需要在沙场上拼命争取,而长安、洛阳的富贵人家很少有人愿意赴边疆拼杀。这为出身低微的封常清提供了机会:通过参军,他可以用实际行动赢得升迁。
安西都护府的许多将领都有坎坷背景。例如,高仙芝出生于高句丽,家族迁至西北,他年轻时混迹街头,如果在长安,必被视作无所事事的“街溜子”。封常清的境遇亦类似:家族流放西域,自己三十岁尚未立足。
尽管处境艰难,封常清从未放弃理想。高仙芝在开元末年开始崭露头角,而封常清直到四十岁才逐步为自己争取机会。最初,他在军中只是杂役,负责琐碎事务,几乎无人看好他。但他心中坚定信念:“汉高祖刘邦四十八岁才起兵,我为什么不能在这个年龄获得成功?”
一次,封常清厚着脸皮前往高仙芝营地请愿求职。高仙芝见他瘦弱丑陋,走路还有些跛,心生厌恶,将自荐信随手扔进垃圾桶,并命人赶走。然而,封常清不气馁,第二天又上门,并引用孔子经典,劝高仙芝不要只凭外貌判断人。虽然高仙芝不完全理解,但被其坚持打动,最终勉强让他入职。
进入高仙芝幕府后,封常清开始展现才华。他整理军务、起草文书、调配粮草,事务井井有条,逐渐赢得高仙芝的信任,也得到军中士兵的认可,成为高仙芝的重要助手。在一次军中纪律事件中,他依法严惩高仙芝弟弟郑德诠,树立军中威信,获得赞赏。
西域局势动荡,唐军频繁出征。封常清随高仙芝征战,多次立下战功。一次击败葱岭小勃律国,他凭详细战报赢得赞誉,从此声名鹊起。天宝六年,他随高仙芝攻克小勃律国,天宝七年被封朝散大夫,管理四镇仓库、屯田等事务,使西域屯垦区井然有序。
然而,命运无常。尽管在西域取得巨大成就,封常清直到天宝十三年才回长安受朝廷嘉奖。他回望过去,从默默无闻的边地士兵成长为西域最高军事和政治长官,全靠努力与才华。
正当他享受成就时,安史之乱爆发,打破平静生活。封常清几次误判敌情,导致战败。尽管试图联合河北义军扭转局势,最终仍未能挽回败局。安史之乱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封常清在战争中殒命,未能完成未竟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