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家被列强推到了悬崖边,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在这种紧要关头,许多志士仁人也都在心中反复思考,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在这段历史中,各方大人物的抉择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些人物在这段时间内做出的决策及背后的动机。
1900年1月,李鸿章被任命为两广总督,负责整顿广东和广西的局势。当时的广州,黑帮势力猖獗,社会治安堪忧,民众生活动荡。李鸿章深知,要想恢复当地秩序,必须首先打击这些帮派势力。因此,他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广州的黑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鸿章不仅恢复了广州的秩序,还通过和一位名叫刘学询的黑白通吃人物合作,在短短一个月内肃清了所有的帮派势力。刘学询凭借着广泛的人脉和熟悉的地方资源,迅速成为李鸿章的重要助手。李鸿章也因此加深了对他的信任,开始将更多的事务交给他处理。 然而,1900年5月,义和团运动爆发,局势急剧恶化。义和团焚毁了京城的外国教堂,和清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一事件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海外的孙中山,看到局势变化,和助手朱少白商讨如何利用这一时机推动改革。孙中山希望借香港总督卜力的影响力,劝说李鸿章支持南方的独立。孙中山计划通过李鸿章在清朝政府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南方脱离清朝的统治。然而,这一计划充满风险,成败难以预测。 不久后的6月21日,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宣战,并召李鸿章进京面谈。政府希望他能够明确表态,支持清朝抗击外敌,团结各地势力共同应对侵略。李鸿章口头上答应了,但内心却充满了犹豫与复杂的考量。他并未急于动身,而是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进行表态。 直到7月17日,李鸿章终于决定启程北上与清政府会面。临行前,他再次与香港总督卜力进行了长谈,讨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谁将成为中国的未来皇帝。李鸿章依然为慈禧太后辩护,认为她是中国最有能力的统治者,即便她的决策并不完美。卜力则提醒李鸿章,考虑到他在签订《马关条约》时的屈辱经历,建议他三思而后行。然而,李鸿章最终还是拒绝了卜力的劝告,决定按计划北上,面对即将来临的重大决策。李鸿章出发后,卜力急忙将消息传给孙中山,告知他李鸿章已经决定北上谈判。孙中山不甘心失败,派助手陈少白追赶李鸿章,希望能改变他的决定。但当陈少白赶到时,李鸿章的心腹刘学询告诉他:“大人已经决定,不会参与你们南方的分裂计划。” 从此,原本打算推举李鸿章为“两广独立国”总统的计划彻底破产。虽然我们无法完全了解李鸿章内心的复杂想法,但从他拖延到7月17日才做决定的态度来看,可以推测出他当时的犹豫与深思熟虑。他最终选择支持清朝,放弃了南方独立的想法。这一决策,既影响了李鸿章的政治命运,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梁启超后来的传记中,他总结了李鸿章当时的三条选择路径:“拥两广自立,督兵北上,或是孤身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