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晚清时期,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名臣——左宗棠。他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将领,还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对清朝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店,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降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勤奋好学。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最终转而习武,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加入清军抵抗。他率军作战,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击退敌军,从此声名鹊起,赢得清廷重视。此后,左宗棠多次参与平定内乱,但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是收复西北疆地的功绩。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长达十七年间,他成功收复北疆和南疆,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死后入祀昭忠祠。 左宗棠在疆地立下赫赫战功,回京后受到太后的偏爱,也享受了许多特权。其中一个颇为人津津乐道的细节是,他总是戴着一副墨镜。无论面对多么尊贵的人物,他都不摘下这副眼镜。起初,有些王爷和官员对他的这一举动感到不满,但慢慢也就习惯了。 有一年,久居盛京的华硕亲王来京拜见太后,并到军机处见到了左宗棠。左宗棠按照礼节行礼,但依旧戴着墨镜,这让亲王有些不悦。不过,他并未直接发怒,而是委婉地说道:“季翁,您戴着这副黑眼镜,在屋里看不清吧?”左宗棠微笑着回答:“这是文宗显皇帝御用的眼镜,太后特赏,看的很清楚!”听到这话,华硕亲王立刻恭敬道歉:“侯爷莫怪,刚才戏言,犯了大不敬之罪。”从此,大家才明白左宗棠戴墨镜并非随意,而是有特殊原因。 原来,左宗棠早年在疆地作战,风沙极大,导致眼疾严重。即便治疗后,一旦遇到风或阳光,眼睛仍会流泪。外国教士送给他墨镜,既能遮挡日光,也能防风,因此成为他生活中的必备物品。后来,太后召见左宗棠时,看到他摘下墨镜后眼泪直流,也深感理解,于是特许他佩戴墨镜。从此,无论见谁,左宗棠都不摘墨镜,成为清朝独一无二的风景。 由此可见,立下大功的人不仅会受到重视,还会享有特殊待遇。左宗棠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历史中的人情趣味。虽然清朝最终走向覆灭,但关于这些历史人物的趣事依然为后人所传,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