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是否是魏国的忠臣,这个问题很难下定论,但他谋反的事件却充满了疑点。整个事件显得仓促且混乱,甚至带有闹剧色彩。姜维似乎成了替钟会背锅的替罪羊。细究下来,钟会并没有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叛乱打算,可能直到接到司马昭召见的信,他才意识到自己被怀疑,从而做出了紧急应对。随后,钟会通过追杀邓艾来“灭口”,甚至将那些上报邓艾谋反的部下也一并除掉,显得他在掩盖什么。
钟会的谋反计划本身就显得不切实际。他在魏军中的威望并不高,而且他依赖的将领们并不忠诚于他,手下的兵力也很难支持他叛变。更何况,魏军的大多数士兵家人还在北方,谁敢冒险跟着他反叛,担心自己家里的亲人遭受什么危机?因此,钟会只能依靠姜维和一些已投降的蜀国将领。但从当时形势来看,蜀国的士兵大部分已经解散,想重新组织起来几乎不可能。即使他处决了所有囚禁的蜀国将领,这些残余兵力也不可能效忠他,因为他根本没有下属军官的支持。更何况,钟会不可能放出姜维来招募更多兵员。毕竟,蜀国刚刚灭亡,降将们很可能心怀复国之梦,没有保障的他们很难站在钟会这一方。因此,钟会的叛乱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在灭蜀战争中,钟会作为外来指挥官几乎没有自己的军队,而成都之变后,他的反叛失败也显而易见——没有魏军的支持,且时机不对。即使他能勉强集结起反叛军队,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风险如此之大,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钟会在魏国的形象并不好,许多人怀疑他有异心。他真正依赖的亲信少之又少,远不足以掌控如此庞大的军队(超过20万)。若要发动叛乱,他必须依赖与自己不完全一致的魏军将领以及姜维为首的蜀汉势力。但由于钟会非常谨慎,一方面害怕魏军不愿跟随他反叛,导致全军瓦解,另一方面又对姜维心存戒备,担心他暗中恢复蜀汉政权,背叛自己。因此,钟会一方面拘禁了魏国的高级军官,另一方面又因必须依靠大军而迟迟不敢动手。他始终不敢完全信任姜维,直到最后才开始动员蜀汉势力,但那时一切已经为时已晚。
即使钟会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北伐,他也难以成功。首先,他手下大多数士兵仍是魏兵,他们的家人和土地都在北方,士气低迷,难以集中在钟会一方。其次,北伐的口号是以太后遗诏为名,反对司马昭的统治,但蜀国的降兵并不会认同这一点;同时,魏国的中下层贵族会认为这挑战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对于百姓来说,这样的起义没有正当性,根本无法获得广泛支持,根本无法像刘备匡扶汉室那样获得人心。
司马昭早已对钟会有所防备,部署了十万兵力在长安静待钟会的行动。钟会则带着20万兵马,从成都出发,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准备攻打西安。然而,漫长的行军和后勤供应的困难使得钟会的计划岌岌可危,兵力不足,甚至可能在途中就遭遇重创。最后,钟会的用人眼光也不佳,他无法掌控手下的将领,甚至发生了反叛。他的领导方式更像是贵族公子,擅长阴谋和权谋,但一旦面对需要大规模反叛的复杂局面,他远远不及像刘备那样从基层起家的领导者。
钟会为了树立威信,先后杀了许仪,夺取了诸葛绪的兵权,并构陷邓艾谋反,但军中的人心已经涣散。由于他没有足够强大且有威望的亲信来掌控军队,钟会犹豫不决,既不敢杀掉魏国的高级将领,又不敢完全信任姜维。特别是他轻信了演技拙劣的卫瓘,最终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所有这些因素让钟会的反叛注定失败,正如曹爽那样的性格,如果钟会不失败,才真是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