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秦国的实力已经独占鳌头,其他六国为了自保开始寻找应对之策。与秦国接壤的韩国面临着最大的威胁。经过深思熟虑,韩国决定采取疲秦战略,打算通过让秦国消耗大量人力修建河渠,最终拖垮秦国。于是,韩国派遣水利工程师郑国潜入秦国,目的就是通过让秦国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国力,来破坏秦国的统一进程。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们预想的那样。疲秦战略不仅没有削弱秦国,反而使秦国变得更强大了。韩国的这一举措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并没有放弃。韩国国君知道秦王嬴政十分喜爱韩非的著作,于是他派遣韩非出使秦国,希望能为韩国做出贡献。可惜,韩非的努力也未能阻止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最后韩非也未能逃脱秦国牢笼的命运。
韩国接连的失败让其他诸侯国都感到极大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人质的燕国太子丹深刻意识到秦国的强大,而燕国虽然与秦国距离较远,但终究无法避免被秦国吞并的命运。为了保全燕国,太子丹愁白了头发,最终谋士田光为他出了一条计策——刺杀秦王嬴政。
田光认为,只要嬴政死了,秦国的统一进程就会中断,燕国自然也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太子丹对这个计划深信不疑,于是开始策划一场刺杀秦王的行动。最终,号称顶级刺客的荆轲登场,开始了这一充满风险的行动。
荆轲原本对刺杀秦王并不情愿,田光深知荆轲的性格,为了让荆轲同意,他甚至在与荆轲会面时选择了自尽。田光死后,荆轲最终找到了太子丹,打算遵从田光的遗愿,为他安葬后再开始行动。太子丹深知这是一次生死之举,他天天款待荆轲,甚至为荆轲准备了他所喜爱的美酒和食物。荆轲看到美丽的女子演奏琴曲,赞不绝口,太子丹便将女子的双手砍下来送给他,展现了极大的诚意。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太子丹终于催促荆轲出发。荆轲带着樊於期的头颅、秦舞阳和一张藏匕首的地图出发了。这张地图实际上是装有毒药匕首的“徐夫人”牌匕首,用来刺杀嬴政。
荆轲和秦舞阳历经长途跋涉来到秦国。在蒙嘉的介绍下,荆轲终于得以见到秦王嬴政。荆轲带着秦舞阳进入大殿时,秦王嬴政似乎被荆轲的气势吓到,脸色苍白。荆轲急忙打圆场,解释秦舞阳因为没有见过大场面,才显得有些紧张。秦王没有多想,便同意让荆轲把地图和匕首一并呈上。
荆轲开始刺杀秦王的行动,然而他有三次机会都未能成功。
第一次机会,当荆轲展开地图时,一把匕首显现出来。荆轲趁秦王犹豫的瞬间,抓住秦王的衣袖准备刺杀。然而,嬴政迅速跳起,挣断衣袖逃脱。
第二次机会,嬴政跳起后试图拔剑,但由于剑太长,他多次未能拔出。嬴政开始绕着柱子跑,而大臣们却没有行动。秦国有规定,除了秦王,其他人不能带武器上殿,因此嬴政只能拼命绕柱子逃命。荆轲追逐了片刻,仍未能追上。
第三次机会,当两人如猫捉老鼠般周旋时,侍从夏无且扔了一个药袋,荆轲一时犹豫,嬴政趁机拔剑击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失去匕首后,尝试投掷匕首,但未能击中嬴政,最终被秦王击败。
从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来看,虽然他有多次机会,但始终未能成功。其实,史书中透露的“生劫”二字,揭示了荆轲失败的真正原因。荆轲并不是单纯想要秦王的命,而是打算活捉秦王,迫使他签署归还诸侯土地的契约。这一计划并未成功,因为嬴政在关键时刻及时反应,避免了被刺杀。
从第一次刺杀失败后,荆轲并未意识到生擒秦王的机会已不复存在,仍继续进行刺杀,最终孤注一掷,导致完全失败。尽管荆轲未能完成使命,他的名字却永载史册,成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