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角色在清军能够成功进入山海关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虽然在崇祯年间,清军曾绕道攻占过济州府,山海关的战略地位早已不如往昔,但吴三桂的支持无疑为清军打开了通往中原的大门,给满清传递了一个友好的信号。在满洲帝国的眼中,吴三桂是最亲密的汉族盟友。
吴三桂后来也确实兑现了“汉奸”的名号,首先他在一片石战役中大败李自成,接着又在昆明亲手杀害了南明的永历皇帝。可以说,他成功地从大明的济王转变为满清的平西亲王,原本镇守山海关的总兵,也成为了掌控云贵地区的三藩之首。
若按照历史的轨迹,吴三桂本应在昆明享尽荣华富贵,安度晚年,但历史的车轮却无情地碾过了他。尽管吴三桂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但其过人的政治智慧却不可小觑。康熙十二年三月,同为汉族亲王的平南王尚可喜上书请求退休,并希望由儿子继位。康熙帝批阅时同意了尚可喜退休,但明确反对继承权,并要求他尽快解散部队。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康熙帝早有削藩的打算,反对继承权实际上是削弱三藩势力的信号。
听到康熙帝的回应后,吴三桂和另一位亲王耿精忠都不敢相信,以为自己也会遭遇类似的命运,于是假意上书询问,康熙帝果断地给出了裁撤三藩的明确答复。这时,吴三桂和耿精忠都意识到,满清此举实际上是在“卸磨杀驴”。随后,吴三桂以反叛为目标,联合南方各藩发动叛乱,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并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宣称要恢复大明。令人唏嘘的是,吴三桂曾亲手杀害的永历皇帝,如今却成为了他复明旗帜上的象征,似乎历史充满了讽刺。
在这场反叛中,吴三桂并不孤单,身边聚集了大量追随者。但康熙帝依旧保持冷静,掌握了经济富饶的江浙地区,并调动了驻防在四川、荆州和广西的兵力,意图将吴三桂困死在西南地区。尽管如此,吴三桂仍凭借他丰富的战术经验,成功突破了满清的封锁,并一路打到了湖南。
然而,吴三桂的局势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他在湖南一度势如破竹,南方的反叛军却因内部利益矛盾而发生了内讧,导致联军实力严重削弱。康熙帝见机行事,逐步削弱了叛军的实力,并最终集中兵力对吴三桂展开全面打击。吴三桂的叛军最终陷入孤立,无奈地从攻势转为防守。
为了恢复士气,吴三桂甚至在衡州自封为帝,国号“大周”。虽然这一举动让他一度焕发了新的斗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三桂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这位年老的战将因战乱过度而病逝。吴三桂去世时,他的长子吴世璠继位,但局势依旧危急。康熙帝迅速采取行动,派兵镇压。不到几年,昆明便被清军攻陷,吴世璠不得不投降。
八年的战乱最终以吴三桂的失败而告终。这场叛乱虽然历史上有着许多让人唏嘘的细节,但从根本上看,吴三桂的叛乱并非为了恢复大明,而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富贵。吴三桂虽然巧妙地利用了复明的旗号,但南明早已在他手中灭亡,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和民心支持,因此最终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即便如此,吴三桂在动乱中的坚持和智谋也值得称道。尽管他最终未能成功,但他与满清周旋八年,依然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