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研究清朝历史的朋友常常提到,在雍正皇帝顺利登基的过程中,年羹尧和隆科多无疑是两位重要的助力。隆科多的角色大家都能理解,因为他是雍正的亲舅舅,凭借与雍正母亲的亲缘关系,他在背后支持雍正是理所当然的。而年羹尧的帮助,则更为关键,甚至可以说是雍正能够顺利登基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际上,雍正的登基得益于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外有年羹尧,另一方面是内有隆科多。康熙帝去世后,隆科多身为京城的九门提督,迅速利用自己掌握的两万多亲兵,封锁了京城的各个重要关口,为雍正登基铺平了道路。而年羹尧的作用则更为显著。那时,老十四胤禵不仅对雍正心存不满,而且手握重兵,地位十分稳固。可是年羹尧作为川陕总督,一直在旁支持,默默地形成了对胤禵的牵制,最终帮助雍正稳住了政权。
有些人认为年羹尧不过是运气好,选择了正确的支持对象,但这种“押宝”不仅需要运气,还要有相当的实力。年羹尧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的检讨。之后,他被派往四川,凭借过人的军事才干,平定了当地的土匪势力,逐步从四川巡抚晋升为川陕总督,成为地方重臣。根据史料记载,年羹尧出生在官宦家庭,父亲和哥哥曾担任工部侍郎,这让他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眼光。更重要的是,他的妹妹嫁给了雍正,并且受宠成为贵妃,这使得年羹尧在雍正朝廷中的地位更加巩固,雍正也对他极为信任。
然而,权力让年羹尧变得膨胀。他开始认为自己在帮助雍正登基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于是逐渐变得傲慢无礼。虽然当时有个叫汪景祺的人前来投靠,他最初也对年羹尧赞不绝口,但后来因为年羹尧过于张扬,他私下劝年羹尧低调一些,以免引起多疑的雍正皇帝的不满。然而,年羹尧完全不以为意,认为自己是皇亲国戚,功高盖世,完全没有听取别人建议的心思。
最终,雍正发现年羹尧变得不可一世,开始对他产生疑虑。几年后,雍正不仅罢免了年羹尧的官职,还列出了七十二条罪名,最后逼他自尽。年羹尧死后,雍正痛下决心,派人抄了他的家,结果发现年羹尧留下了一首诗,内容将雍正讽刺得体无完肤。这让雍正十分愤怒,甚至口吐鲜血。经过调查,发现这首诗出自汪景祺之手——他刚投靠年羹尧时,跟随年羹尧对雍正进行过过分的吹捧。由于此事,汪景祺也被抓捕,最终被处死。
从年羹尧的命运来看,他的膨胀与傲慢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