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王朝更替如同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每一次变迁都是历史规律的体现。历代王朝对于少数民族的态度则颇为一致:他们普遍将少数民族视为戎狄威胁,因此各朝统治者都竭力想方设法抵御外族入侵。
早在秦始皇时期,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他就开始修筑万里长城。到了汉朝,出现了和亲政策,以换取暂时的和平。然而,这些措施始终无法彻底阻挡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窥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野心。到了宋朝,靖康之耻的悲剧发生,岳飞的《满江红》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一屈辱与悲愤。然而,历史的发展不会停滞,制造靖康之耻的金人虽然一度达到顶峰,但仅仅几年后,他们就在宋蒙联军的打击下彻底消失于历史舞台。
相比之下,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前,高举义旗反抗元朝暴政,最终成功将元朝余部逼至漠北,形成北元政权。金朝为何无法采取同样的方式彻底回归老家呢?金人为何宁愿以几近自毁的方式,仍固守中原?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中原地区便长期受到戎狄入侵的威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抵御外族,修筑了万里长城,并在后续朝代不断加固延伸。然而,元朝却没有延续这一传统。一方面,蒙古人自视勇猛,认为无需城墙防御;另一方面,元朝本身即为少数民族建立,根本没有必要修筑万里长城防御自己的铁骑。
金朝则不同。1211年,金人修筑了一条长长的防御长城,将老家与北方隔开。金朝由女真族建立,其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强悍的战斗力。最强盛时期,金人的铁骑横扫北亚地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金人逐渐稳定下来,逐渐接受汉化和儒学影响,礼教之风渐浓,使得他们失去了昔日好战的天性,追求权力和利益成为主要目标。
正因如此,为了防御蒙古人的侵袭,金人修筑万里长城。此时的金人虽心怀北返之志,但实力已不足以重返战场,安逸的中原生活逐渐削弱了他们的意志。成吉思汗崛起后,与金人展开决战,重创金国精锐,也使完颜永济在防备心态下要求契丹人与女真人同生共死,结果激起契丹人反抗,东北局势一度混乱,并短暂形成东辽国。金人不得不同时应对蒙古和东辽的压力,腹背受敌,接连失利,难以回归老家。
经过多次战争,完颜珣与蒙古人达成协议,并在朝堂上宣布迁都河南汴京。此举令朝臣失望,也使金国丧失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金人主动割舍半壁江山以求偏安,但蒙古人却趁机占领其领土,并继续虎视眈眈。
最终,昔日强大的金国日渐衰弱,在宋蒙联军的进攻下彻底覆灭。蒙古人进一步收复由女真余部建立的东夏国,实现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这场历史进程表明,金人并非不想回归老家,而是自身决策与历史环境已彻底阻断了他们的回路,使他们无力重返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