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洪武帝,出身寒微、文化不高,但为人心思缜密、极富政治经验。为了让子孙守住江山,他委人编了一本家训,叫《皇明祖训》,用平实而严厉的话语给后代立规矩。书名一听就像老人家在临终前对后代的告诫:“你们听着,我有几条必须遵守的规矩……” 那他到底交代了什么?其中有三类人是他最厌恶的,遇到就要严惩。
第一类,是主张恢复残酷刑罚的人。封建社会曾有刺字、砍腿、割鼻等极端刑法,洪武帝明确反对把这些刑罚重新搬回朝廷。他的理由很直白:打天下时用刑可能是被迫而为,但守成做皇帝的人不该沿用这些极刑。皇帝和官员长期生活在宫中,难以对案情做到彻底了解,一旦错判、施以极刑,冤屈无法挽回,会酿成大祸。因此,他在家训里警告后人,谁要主张恢复这些酷刑,就是在拿无辜人的生命开玩笑,应当严肃处置。
第二类,是那些无时无刻拍马奉承的大臣和谄媚之徒。洪武帝见过历史上的教训:比如汉末有人通过大规模的表奏和吹捧抬高权力人物,最终导致篡权的悲剧。奉承者一旦被权力者采纳,往往会助长野心、扭曲政务。为此,他警示后代,要坚决防范和制止这种拍马行为,防止朝廷被奉承所左右,导致国家风险。
第三类,是主张恢复丞相之职的人。朱元璋对丞相制度十分敏感,这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丞相权大易生篡位之患:秦汉以来和他自己朝代也有过类似教训(他所举例的胡惟庸就是前车之鉴)。丞相居中处理奏章、有权决定哪些事上呈、哪些事压下,这种权力集中一旦失控,就可能威胁皇权。朱元璋因此干脆废除了丞相,宁可承受行政上的不便,也不愿冒“有人坐大、丢失江山”的风险。他在家训中表态坚决,凡是主张恢复丞相的人,必将被视为隐患。
虽然朱元璋字不多、学问有限,但他靠丰富的斗争经验与现实判断,总结出一套极为务实且严厉的统治逻辑。家训的口吻直白无情,目的是要把统治风险降到最低。事实上,他的后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遵循了这些规矩:丞相制度没有恢复、极刑没有普遍回潮、朝中拍马奉承虽然存在却被看作危险信号。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下去,这些早期制度设计和家训意识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总的来说,洪武的家训不是空谈道德教化,而是把个人的治国经验和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转化为一条条具体的政治防线,交代给后人如何守住来之不易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