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制中,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同一品级的官员,因其身份、职务以及所担任的职衔不同,在政治地位和排序上存在一定差异。
以雍正时期的鄂尔泰和张廷玉为例,他们都担任保和殿大学士、三等伯。按理说,官品和爵位应该可以判断谁更高,但实际上,仅凭这些难以分出他们的先后。鄂尔泰作为满人,并且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因此在排序上排在了张廷玉之前。
同样,六部的官员也根据职能的不同而进行区分,其顺序为“吏、户、礼、兵、刑、工”。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官的排序问题相对较为简单,但对于三品以下的官员来说,排序就显得更加复杂了。如果不深入了解清代的官制,可能很难搞清楚。
那么,如何区分三品官员的大小呢?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三品官的排序
在京和地方上,正三品的官员分别有:
-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 宗人府府丞
- 通政使司通政使
- 大理寺卿
- 詹事府詹事
- 太常寺卿
- 顺天府尹
- 奉天府尹
- 各省按察使
具体来说,三品官中光禄寺卿、太仆寺卿,以及各省盐运使的职务也属于此列。
对于清代官制来说,基本的排序原则是京官的地位高于地方官,而所在衙门的权力越大,官员在排名中就越靠前。比如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职务,实际上在品级上介于正二品与正三品之间,虽然它的职位为正三品,但因其特殊地位,在权力上却相当于正二品。历史上曾有人提议将其升为从二品,但最终未得到批准,左副都御史只能在正三品的序列中屈尊排列,成为正三品文官中的首位。
宗人府是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府丞作为其中的官员,其排序也较为靠前。通政使司和大理寺作为京师的重要部门,与六部和都察院平级,因此也排在较前的位置。顺天府尹作为天子脚下的地方官,权力较大,虽然其职务属于地方官,但由于其参与朝廷政务,也排在了大三品之内。
其中,按察使作为地方上的大员,虽然在权力上十分重要,但在排序上却位列倒数第一。光禄寺和太仆寺是较为次要的机构,盐运使作为地方官职务虽重,但仍排在三品官的末位,属于小三品。
四品官的排序
四品官的职务包括:
- 通政使司副使
- 大理寺少卿
- 詹事府少詹事
- 太常寺少卿
- 鸿胪寺卿
- 太仆寺少卿
- 顺天府府丞
- 奉天府府丞
- 各省道员
从四品的官员中,还有一些如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职务,也属于这一等级。与三品官类似,四品官的排序也根据职务的不同来确定,通常按照衙门的重要性和职掌来排列。
乾隆五十八年时有规定,通政使司副使和大理寺少卿作为“大四品”官员,在升迁上有一定的优势,这些职位在升迁时会被优先考虑。如果出现空缺,才会考虑其他四品官员。
值得注意的是,官员在同一品级之间的调动也被视作升职。例如,正三品的京官,如太常寺卿或詹事府詹事,一般不会直接升任正二品的侍郎。通常,他们需要先晋升为大三品,再向上晋升。类似地,正四品的道员如果调入京师,也未必直接升为大理寺少卿,可能会先降职为郎中,甚至从其他四品职务过渡,才能升到大四品。
五品官及以下
到了五品及以下,官员之间已经没有大小之分。因为五品以下的官员数量极多,尤其是六部、理藩院、内务府等部门的郎中、员外郎等职务人数众多,难以再根据职务进行细致的排序。
总的来说,四品是官员们最难突破的一个层次,许多人一生都可能止步于此。一旦跨过了四品的大门,之后的仕途往往会更加顺利,成为二品侍郎的机会也较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