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世界上出现了三位以“非暴力、不抵抗”著称的领袖:南非的纳尔逊·曼德拉、美国的马丁·路德·金,以及印度被尊称为“圣雄”的莫汉达斯·甘地。他们在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权的斗争中,带来了一种与传统武装冲突截然不同的做法——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去抗争,避免诉诸暴力或暗杀。这种以非暴力为核心的战略,很快赢得了全球许多人的赞赏与支持。
曼德拉和马丁·路德·金都不断劝导追随者珍惜生命,反对以暴制暴。他们常用的手段是组织游行、示威、抵制等和平抗议,通过公众压力来促使统治者让步。相比之下,甘地走得更远也更极端一些:他把静坐和绝食作为主要政治工具,把身体作为一种和平抗议的媒介,试图用沉默和自我牺牲唤醒对手的良知。
在领导印度独立运动期间,甘地多次被英属当局逮捕入狱。为了表达抗议,他进行了多次绝食,据说达到十五次之多;有几次因绝食而昏厥,甚至一度濒临死亡,但每次都顽强地挺过来,继续投入斗争。他把身体的痛苦变成一种社会力量,用无声的方式激起广泛的关注与同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向东南亚和印度北部推进,战火逐渐逼近印度。面对日本侵略的威胁,英国作为殖民统治者要求印度出兵参战,这一决定并未充分征询印度人的意见。甘地对此深感不满:他既反对用暴力争取独立,也不赞成印度人在英国的号召下以武力迎战外敌。他坚持认为,英国若无正当理由占据印度,就应撤出;印度人才能真正保卫自己的国家。
在1942年,甘地公开发起了更为激烈的行动,他在全国呼吁“要么行动,要么死亡”。他的“行动”主要是静坐抗议,而“死亡”则是以绝食作为极端的抵抗手段。甘地因此再次被逮捕;失去甘地这种道德与精神领袖后,部分印度群众情绪激动,开始出现破坏铁路、焚毁车站、围攻邮局和警察局的暴力行为。英国方面也以镇压回应,实施大规模逮捕与拘禁,局势一度十分紧张。
在那风雨如磐的年代,甘地甚至提出过一种极端的设想:以一队队手无寸铁、纪律严明的印度民众,面对敌人的刺刀,甘愿以生命换取对方的悔悟与羞愧,使侵略者放下屠刀。这种把个人与集体牺牲上升为道德武器的想法,既让人震惊也让人深思——在现实世界里,用血肉来感化嗜血的侵略者是否真的可行,仍是一个令人争议的问题。甘地本人并未被迫用这种方式直接对抗日军的刺刀,但他在一生中反复运用静坐与绝食,以非暴力的方式向英国施压。
最终,甘地长期坚持的非暴力抗争在历史潮流中发挥了重要影响,促使英国在多重压力下让步,印度最终实现了独立。甘地的做法使人们看到:即便在枪炮与暴力横行的时代,和平与自我牺牲也能成为改变历史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有其崇高的一面,也伴随着沉重的代价与深刻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