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最初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的封地,最开始的国号叫“唐”。直到唐叔虞的儿子燮在位时,才改为晋国。春秋时期,晋国经过一次重要的政治变动——“曲沃代翼”,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成为了当时的强国。它不仅击败了西边的秦国,还征服了南方的楚国,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然而,尽管如此强大,晋国最后却未能统一天下,反而被分成了三个部分,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一、公族的衰落
周朝的统治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公族”。公族是指国君的同族,但并非嫡系,他们通常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晋国在春秋初期就发生了一场内部斗争。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了他的叔叔成师(即曲沃桓叔)。随着时间的推移,曲沃这一支的实力不断增强,甚至挑战了晋国君主的地位,最终经过67年的斗争,曲沃的武公成功夺取了晋国的王位。这场事件被称为“曲沃代翼”,本质上是一次内部的权力斗争。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采取了极端手段,几乎将所有同族的公族成员杀光,从此,晋国再也没有了公族的势力。
二、卿族的崛起
在打击公族的同时,晋献公还开始大量任用异姓贵族担任卿大夫,如赵夙、毕万等人,这些人分别是赵国和魏国的祖先。在晋文公时期,他更是重用了许多曾在流亡时跟随他的大臣,进行封赏,这使得赵衰、魏犨等人的家族势力进一步膨胀。这些异姓卿族一方面扩充了自己的宗族势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增加自己的领地,逐渐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到最后,晋国国君的直接管辖土地几乎只剩下绛和曲沃两个地方。此外,晋文公还设立了六个卿来掌管军队,这使得卿族们开始掌握军权,晋国国君的权力也随之逐渐衰弱。
三、消除异己
虽然公族已没落,但一些旧公族仍然在晋国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像狐氏、栾氏、先氏和胥氏等家族。这些家族与新崛起的卿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结果狐氏、先氏和胥氏先后被灭,紧接着栾氏也被消除,最后连祁氏和羊舌氏也未能幸免。到此为止,晋国的大权完全落入了韩、赵、魏等六个家族手中。尽管如此,斗争并未停止。赵氏联合韩、魏、智等家族展开新一轮的权力斗争,经过八年的战争,最终灭掉了范氏和中行氏。
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接着开始瓜分晋国的土地。而到了公元前376年,这三家再次联合,彻底瓜分了晋国的剩余领土和人口,将晋国的最后一任国君晋静公废除。从此,晋国完全灭亡,成为了历史的过往。